专家谈小鲜肉:脱离内在故事逻辑 “鲜肉”无所附丽
核心提示: 专家谈小鲜肉:脱离内在故事逻辑 “鲜肉”无所附丽
审美的成长(年度话题)
王黑特
电视剧市场的波澜起伏跟投资方的盲目和急功近利有关,但市场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受众,是文化分层的受众和审美分类的受众,是日益追求更高审美价值的受众。正是在新的受众审美语境下,投资方警觉到了当初的经营策略已经逐渐拉开了与受众的距离,Ip的相对过剩和堆积已露出不良症候。整体市场在回归理性和艺术自觉中呈现新趋势。
这种新趋势可以概括为:从偶像为王走向青春化叙事,从“抗战神剧”走向革命史诗,从阴暗宫斗走向匡扶正义,从鸡毛蒜皮走向现实焦虑。从年初收视情形看,预期的大热Ip似乎未能燃烧起来。相反,一批直面生活的现实题材电视(网)剧令人眼前一亮。不论是充满正气和反腐力量的《国家底线》、收视颇佳的《中国式关系》,还是《好先生》《小别离》,都引起了跨年龄段的社会广泛讨论。
网络剧的制作精良也是观众审美压力下的必然选择。无论是网络独播的《法医秦明》《盗墓笔记》《匆匆那年》《无心法师》,还是网台同播的《微微一笑很倾城》《老九门》《欢乐颂》《麻雀》《武神赵子龙》《中国式关系》《好先生》《小别离》 等等,或褒或贬,都有市场存在的依据。事实证明,电视剧也可以有网感,而网络剧也可以富有电影化的精致。
不论网络剧还是电视剧,叙事能否动人的关键是对人的生活关切的深度,是能否深入人的精神世界,能否触及社会的集体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叙述扎实、直达痛点的现实题材可以引发受众的广泛共鸣;天马行空、出其不意的玄幻剧、魔幻剧,偶或令我们在现实的焦虑下舒缓压力,放飞思绪。当创作者不再纠结于形式与套路,多一些创作激情和审美理想,或许就能将直面现实这块“硬骨头”啃下。
对小鲜肉的舆论争议,也能看出观众的审美变化。部分观众在“鲜肉”和艺术叙事之间更多倾向于“鲜肉”时,表达的是审美感性对审美理性的僭越。有些受众似乎忘记了“鲜肉”是故事叙述中的“鲜肉”,脱离了内在的故事逻辑,“鲜肉”就无所附丽,“鲜肉”的光鲜亮丽来自屏幕上深入人心的影像叙事。而社会对“小鲜肉”的负面舆论则显示了另外的审美观以及理性反思。
叶燮《原诗》云:“夫情必依乎理, 情得然后理真”,情理之辩,由来已久。体察受众的情感流变和审美向度,有机地感受审美感性、审美理性、社会思潮的动态过程,应是电视(网)剧业界实时思考和把握的实践命题。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影视剧同样在经历一次审美文化的发育成长。它需要开放的精神空间和整个社会对受众审美意识转换的耐心,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自信。从2016年看,这种改变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