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电视剧品质有不足:谍战剧偶像化 现实剧泛喜剧化

核心提示: 电视剧品质有不足:谍战剧偶像化 现实剧泛喜剧化

品质(年度关键词)

李跃森

2016年,电视剧创作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品质的整体提升。在内容方面,思想表达以普通百姓的生活语言、生活智慧为载体,因而更为生动、更为贴切;在艺术方面,叙事策略的选择更加灵活,影像语言更加具有现代感;在制作方面,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新鲜的视听体验,也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这一年里,电视台与视频网站竞争加剧,同时也开始尝试深度合作,出现了网台合制、网台联播等新形式。大Ip(知识财产)不再万能,玄幻剧退潮,古装偶像剧风光不再,互联网引发的电视剧产业变局朝着一个令人欣喜的方向发展:品质重新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这个意义上,对品质的追求既是一种回归,又是一种共识。

革命历史剧追求思想深度

就革命历史剧而言,2016年称得上是一个丰收之年。一批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优秀作品亮相荧屏,在获得广泛认可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成绩。

尽管取材、视角、风格各异,但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深度开掘历史资源,以真实的细节和氛围弥合历史事件与艺术虚构的罅隙,注重表现革命领袖的人格魅力,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长征大会师》开创性地用红军长征的几次会师表现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颇具史诗风范;《绝命后卫师》再现红34师官兵在红军生死存亡关头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赤胆忠心,充满悲壮气氛;《彝海结盟》以红军穿越大凉山地区富有传奇性的故事彰显民族大义,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伟人传记电视剧也体现出与上述作品一致的追求。《彭德怀元帅》以纪实风格还原彭德怀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有血性、有担当、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海棠依旧》重视审美意境的营造,生动呈现了周恩来在决定国家命运关键时刻的非凡智慧和鞠躬尽瘁的精神。

谍战剧是2016年观众关注度比较高的题材。近年来的谍战剧普遍遵循“谍战+情感”的模式,追求极致化的情节和极端化的情感。《解密》讲述一个数学天才破译密码的故事,围绕真相层层展开,表现人物的精神成长;《麻雀》比较好地把谍战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结合起来,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探究,描摹谍报人员丰富的内心世界;《父亲的身份》用一个女孩的心路历程反映主人公的情感冲突和人性善恶的较量,在谍战剧中可谓别具一格。

谍战剧的偶像化在本年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故事是过去的,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外在形象却是现代的,谍战英雄仿佛是从现实直接走进剧中的“90后”,故事情节摆脱不掉千篇一律的成长仪式,人物与环境脱节、行动与情感脱节等问题凸显。如果一切都服从于打造偶像,势必造成对品质的妨害。

现实剧追求生活质感

在现实题材方面,曾经红火一时的“家斗剧”“幸福剧”淡出荧屏,创作者更加注重捕捉社会热点,在生活的波折中寻找理想的光芒,在人性的温暖中挖掘向上的力量。本年度的现实剧中最值得关注的有两类作品。

一类是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再现普通百姓生活的作品。《安居》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叙述包头棚户区改造过程,在生活的艰辛和苦涩中透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生命中的好日子》生动展现了“50后”对人生和梦想的追求,写出了改革开放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另一类是具有话题意义的都市情感剧。《小别离》由孩子出国留学引发的冲突,真实地写出了教育问题所带来的普遍焦虑;《小丈夫》用夸张的方式描写婚恋关系中的价值观差异,也寄托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式关系》勾画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交错的关系,在人情世故中寄寓了理想主义情怀。

应该说,这些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社会现实,从不同侧面提供了我们所处的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样本。前一类作品注重倾听百姓心灵深处的声音,强调理想的力量,但有时由于未能将理想转化为思想而影响了作品的深度;后一类作品注重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但有时将生活打磨得过于精致和亮丽,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制造了一种疏离感。

在品质被更加强调的同时,2016年的电视剧也有不小的改进空间。泛喜剧化现象在本年度的现实剧中仍旧比较突出。不论故事是否适宜,一律采用轻喜剧风格,这种简单化的背后,是商业逻辑在起作用。我们当然也需要以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活难题,但更需要以严肃的态度直面人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历经挫折、磨难之后仍然怀有希望和梦想的坚强灵魂。

(作者为《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许昌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