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口水牵出对赌协议 该片对冯小刚至关重要
核心提示: “潘金莲”口水牵出对赌协议 该片对冯小刚至关重要
上周末,由于万达院线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简称《潘金莲》)上异于其他院线的排片率,导演冯小刚与万达集团董事王思聪“开撕”。知情人士指出,夺人眼球的新闻背后,是出品方之一美拉传媒对“钱景”的担忧。美拉传媒于去年底成为华谊兄弟的控股子公司,根据双方对赌协议,冯小刚等两名股东保证2016年净利润为1亿元。而2016年上半年,美拉传媒净利润只有3535万元,《潘金莲》对冯小刚完成今年的业绩承诺至关重要。
超低排片率引发对撕
公开资料显示,《潘金莲》的出品方共有五家,分别是:北京耀莱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耀莱文化)、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北京文化—摩天轮文化传媒(北京文化—摩天轮)、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华谊电影)、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东阳美拉)。影片总投资在1亿元左右,其中,耀莱文化占20%,北京文化—摩天轮投资占30%,华谊兄弟、华谊兄弟电影和美拉传媒共占50%。另外,耀莱文化承诺保底发行5亿元。
《潘金莲》11月18日上映,据猫眼票房统计,截至北京时间20日18点,票房达到1.87亿元。其中,上映首日,票房6981.5万元,次日为7534.1万元。票房占比分别为61.9%和47.9%。院线的平均排片率首日为39%,次日为37%,但《潘金莲》在万达院线的排片率异常的低,首日为13.5%,次日为13.8%。正是出于对排片率的不满,冯小刚于18日在微博上公开致信王健林,以潘金莲的口吻直指万达院线玩垄断、格局小。万达董事、王健林之子王思聪在微博反击,称是不看好影片而降低排片(详见本报11月19日09版)。
知情人士指出,冯小刚与王思聪“对撕”背后,是冯小刚对美拉传媒与华谊兄弟的对赌协议完成可能受阻而产生的焦虑。
冯小刚受对赌协议约束
2015年11月19日,华谊兄弟宣布斥资10.5亿元收购浙江美拉传媒70%股权,而美拉传媒估值高达15亿元。美拉传媒与华谊兄弟签下对赌协议,冯小刚等两名股东承诺2016年不低于1个亿的净利润,2017年到2020年每年比上一年净利润增长不低于15%。
从华谊兄弟公布的半年报看,2016年上半年,美拉传媒营业收入5093.93万元,净利润有3535万元,而在三季报中,美拉传媒的业绩没有显示,只是在提及华谊兄弟三季报营业收入同比小幅增长的原因时提到“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业务发展良好,参与多档综艺节目,签署多个服务合同,取得相关收入;电影项目也在积极筹备中”。由此可见,面对6000多万元的利润差额,《潘金莲》对冯小刚兑现今年的业绩承诺至关重要。完不成业绩,那是需要冯小刚本人掏出真金白银补上的。
万达院线贡献有所提高
市场人士指出,万达院线超低的排片率,对其营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全年看来,影响并不大。但对于美拉传媒来说,则极为关键。
万达院线10月经营简报显示,2016年1-10月,公司累计票房收入63.1亿元,同比增长25.17%,累计观影人次15603万人次,同比增长28.64%。据艺恩智库数据,中国电影2016年1-10月的总票房为389亿元,万达院线占比为16.22%。而在2015年,万达院线占比仅为13.5%,除了继续高居所有院线之首外,其票房收入上升的趋势也非常明显。
据猫眼票房数据,首日《潘金莲》拿下了6981.5万元,万达院线仅贡献了365.3万元,略高于5%,与其在院线中的地位不相称。不过,上周六(11月19日)情况有所改观,当日票房7534.1万元,万达院线贡献了823.3万,占比提高到了10.9%。但与《潘金莲》在全国总票房中的比例——首日61.9%和次日47.9%比,仍是相当的低。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以《潘金莲》保底票房5亿计算,如果正常排片,万达院线应该能贡献1个亿左右。这1个亿,与万达院线前10月63.1亿元票房收入相比,占比很小,对其全年营收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出品方美拉传媒来说,却是完全不一样。1个亿的票房对应的净利润可能只是千万元级别,但对于还差着6000多万的业绩承诺的冯小刚来说,却非常关键。难怪冯小刚不惜撕破脸,以潘金莲代言体喊话王健林,即使不能增加排片率,至少也能带来眼球和人气,“失之东隅,收之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