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感受日本人的生死观
核心提示: 葬礼感受日本人的生死观
“今天,各位来宾在百忙之中赶来参加我——金子哲雄的葬礼,在此,深表谢意……”这是在金子哲雄的“通夜”(守灵)上朗报的由其本人亲自写就的开场白。
金子哲雄,一位活跃于日本平面、立体传媒的生活情报记者,因患肺部恶性肿瘤,于2012年10月2日不治辞世,享年41岁。生前,金子桑以其特有的声情并茂、通俗亲切而又形象幽默的主持风格,在日本电视台、杂志等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消息、价格等,因而广受家庭主妇们欢迎。
乍闻噩耗,为金子桑英年早逝而不胜惋惜,日本各大电视台也反复播报他辞世前后的消息。也因而得知,在被医生宣告其生命仅剩最后两个月时,金子桑不是陷于绝望之中,而是开始冷静、有条不紊地准备自己的后事。据报道,包括遗像、棺椁、灵车、墓地、葬仪地点、祭坛用花甚至告别仪式后的来宾用餐之菜肴内容,都是金子桑一一亲自选定的。为了让自己的葬礼能热热闹闹,他还决定在现场摆放一台50英寸的液晶电视,用以回放自己生前录制的各种节目来活跃气氛。
金子桑除了给妻子留下了情意绵绵的遗书,还在最后的告别文中幽默地结尾道:“请原谅我过早地利用了‘早期退场制度’而离开,但自己会在天国的‘第二现场’继续寻找素材为消费者提供最新生活情报……”云云。看了这些报道,濒死的金子桑对生命的那份豁达、淡然之态度,就不由得让我们再次体味到了日本人那独有的生死观。
日本人称生死观为“死生观”。一般来说,日本人亲人过世,我们看不到他们嚎啕大哭的景象,甚至都很少见到落泪的场面,参加葬礼的人的表情更多的也是无奈、达观和镇定。至于原因,首先,由于日本人所处的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就让他们体会着生命之无常,而唯有死才意味着清洁、超脱了。而且,由此也延伸出了无论好人坏人,只要逝去就都清白了,都能成为神灵的意识传承。其次,村上春树在其《挪威的森林》中曾反复重复了“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的描述。这就与日本佛教的“人死,不过是从一扇门踏入另一扇新生之门”的观念相吻。第三,古代日本武士们遵循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武士道精神,本就是将“惜命”视为“耻辱”的。
除此,日本人还把武士道精神与樱花的开放谢落相比较。“樱花七日”,边开边落,樱花那美而易逝的生命意象,生得美丽,死得干脆的英雄情怀,就与武士道精神相契合。由此,自然、佛教、武士道以及樱花的各种特征相结合,就形成了日本人今天独特的淡漠生死的生死观。其实,从今天我们看日本墓地与住居为邻,甚之者,干脆在家中与死人共生的现实,日本人意识中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就已经一目了然了。
虽然了解了日本人的看淡生死的生死观,但还是震惊于金子桑的作为。即使他的所为是以秉持日本人的“凡事不给人添麻烦”为信条,但能如此冷静周到细致地安排自己的后事,还是撼动了凡夫俗子的我辈之心境。金子桑真可谓:生即无憾,死亦淡然。不过,金子桑以自己之“死”,却让我辈感悟到了应如何“生”。从此意义上,再次感谢金子桑,一路走好。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作者:万景路)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