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唐诗鉴赏辞典》畅销30年 本是个偶然选题

核心提示: 《唐诗鉴赏辞典》畅销30年 本是个偶然选题

有这样一部书,它问世30年,累计印数近300万册,至今仍然畅销不衰,并形成了一个书籍系列,普及到千家万户。它就是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一个出版物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而且确立了一个品牌,带动了同类图书的繁荣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样一种出版业绩和出版现象,值得我们在当前国家文化战略的背景下,加以总结和思考。

《唐诗鉴赏辞典》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抓住的不仅是图书市场的商机,更是文化发展的契机。

《唐诗鉴赏辞典》出版于改革开放甫始的1983年,而其选题的提出和酝酿乃至组稿实施,则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十年“文革”期间,文化家园黄茅白苇,一片萧条。尽管也出版了一些署名“工农兵读书小组”之类整理古人的诗文集,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李”(李白、李商隐、李贺)等人的诗文集,但这和有计划地推广优秀文学遗产、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没有关系。“文革”结束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长期的压抑后得到集中的爆发,某些图书动辄有几十万的印数,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这首先和当时出版产业的情况大有关系:

截至1982年底,全国的出版社有243家;1982年全国出版图书31784种,其中新书23445种,单种图书平均印数184967册;当时是纸质图书的一统天下,没有网络和电子阅读。因此,当时《唐诗鉴赏辞典》首印即30万册,还供不应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诗鉴赏辞典》不仅抓住了一个图书出版的商机,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人们心灵的闸门,凸现出“文革”浩劫后,亿万人民群众汲取精神养料完善自我、重建民族文化的渴望。而党中央、国务院的及时鼓励引导,更促成了文化发展的新机遇。1983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最高管理层直接作出的关于出版工作的决定。由此,《唐诗鉴赏辞典》引领文化出版的满园春色是注定的。

《唐诗鉴赏辞典》的成功出版,还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集体的文化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学术界和出版界精诚合作的结晶。

这是一部编者认真、作者尽力、编撰双方精诚合作的文化精品。参加鉴赏文章撰写的,有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施蛰存、钱仲联、夏承焘、唐圭璋、叶嘉莹、俞平伯、傅庚生、吴小如、霍松林、陈贻焮、宛敏灏、胡国瑞、周汝昌、沈祖棻、刘逸生、周振甫、袁行霈、陈伯海、吴翠芬等。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权威作者反哺归心,实现了辞典的高质量,又因为其高质量而确立了该系列的品牌,才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它的成功,还有赖于出版社根据自身专业特点,选择了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选题,认清文化发展的主流,不被云谲波诡的商场风波所左右,咬定青山不放松。

《唐诗鉴赏辞典》编辑出版之际,正值图书出版步入黄金年代,图书市场供销两旺。以慢工出细活著称的专业工具书出版社,选择出版这种集选本、赏文于一炉,又兼有知识性、查检性的长线产品新型辞典,是要有足够的创新精神和挑战精神的。《唐诗鉴赏辞典》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牵涉作者多,编辑周期长,不仅篇幅大(191万字),而且质量要求高。因此,不可急功近利,只能字斟句酌,不待珠圆玉润、精益求精决不投放市场。因此,该书出版后,一炮打响,洛阳纸贵。

在它之后,《宋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等一系列鉴赏辞典被市场认可并畅销。三十年来,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由原来独木不成林的《唐诗鉴赏辞典》,汇聚成如今数个系列,几十个品种的鉴赏辞典大家族,囊括了中国文学的各个方面。其走过的历程和经历的甘苦,正像余秋雨当年对该书编辑们的寄语:“上海辞书出版社总是在默默无声地做大事。展示它的业绩的,既不是新闻媒体的热闹,更不是书店仓库的堆积,而是一年又一年千家万户的书房。”

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如果不能被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那它的塑造国民性的作用,总是有限的,文学鉴赏无疑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形式。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代表的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中国文学之窗。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而言,文学鉴赏辞典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便于自学,又汇聚了系统性、集中性、有序性、通俗性、工具性等特点,是推广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学诗,无以言”,代表中国文化典籍的经史子集四部中,诗文集肯定是最多的,而汗牛充栋的典籍,必须在甄别选择的基础上加以推广。中国文学伴随其产生和发展,并不缺各种笺注、评点、眉批、导读,乃至诗话词话,都是鉴赏的先导。但这些旧形式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特别是对于广大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而言,有的选目不尽合理,有的解释过于简古,有的只讲章句枝叶,不详通篇首尾。而文学鉴赏辞典弥补了以上不足,它继承了传统选本的形式,并用现代科学的文学史观统领选目,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家为目,用现代白话的通篇串讲形式,既传承古训又自出新意,充分反映现代的研究成果。整套书系以时代和文体分类,每本辞典都附有检索功能和相关知识,如作家小传、基本知识、大事年表、参考书目、名句索引等等,凸显了工具书的特色和功用。

《唐诗鉴赏辞典》本是个偶然的选题,出版社原来并没有通盘的考虑和长远的规划,是市场的反响和读者的渴求,使大家领会到文化发展的契机,由此开始谋划长远。如今,上海辞书出版社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代表的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已经畅销了三十年,累计销售已达500多万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文学鉴赏辞典是一个经过时间考验,得到群众充分认可、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潮流中推陈出新的辞书新品种。中国文学鉴赏辞典三十年的成功之路也证明,图书的内容和质量才是王道。

在当前国家文化战略背景下回顾中国文学鉴赏辞典三十年的发展之路,探索其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是我们实现文化发展的自觉需求。唯有如此,才能激浊扬清,总结成功的出版经验,彰显文化追求,推动优秀出版物的大繁荣大发展。(祝振玉 作者系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编辑中心主任、编审,上海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