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地所成干旱区资源和环境领域科研重要力量——中新网
核心提示: 新疆生地所成干旱区资源和环境领域科研重要力量——中新网
图为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现场。
乌鲁木齐7月24日电(记者 孙亭文)自1961年起,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新疆水土生物资源综合研究所的成立,新疆生地所已经走过50年的历程。新疆生地所建所五十周年庆典24日在乌鲁木齐同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一同举行。
据介绍,50年来,新疆生地所人秉承“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为各族人民服务”的传统,围绕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重大性、前瞻性的科技问题,开展深入、长期的考察、试验和定位研究,累计开展1500项科研课题,直接支持了新疆的经济发展,帮助各族农牧民科技脱贫致富。据中国科学院统计,仅2002年至2010年,研究所院地合作成果推广产生销售效益达135.87亿元、社会效益高达687.46亿元。
记者从新疆生地所了解到,该所确定的研究方向是以荒漠环境研究为大背景,以绿洲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为中心,促进资源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绿洲生态学为主体,发展荒漠环境学和干旱资源学,促进研究所特色建设,在新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做出有显示度的工作。重点研究领域为:绿洲生态与绿洲农业、荒漠化防治与环境演变、干旱区资源开发与区域持续发展。
新疆生地所所长陈羲称,50年来,生地所获得国际、国家、省部成果奖236项。1995年,在联合国首个《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生地所获得联合国UNEp“全球防止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8项表彰中的2项;1995年、2001年、2008年,生地所承担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工程、新疆棉花世界高产、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接连被评获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近20年,生地所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7项,省部特、一、二等奖88项,出版专著176部,发表学术论文456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24篇;申请专利139项,获软件著作权67项;育成包括中国耐盐小麦、西(甜)瓜、棉花新品种8个。
陈羲说,50年来,生地所的科研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发展。从建所初期的一无所有,到拥有仪器设备1亿元,建成中国第一个资源与环境公益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4个中科院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1个中美日德合作的国际干旱区研究中心,与区内外合作共建了14个研究单元。
50年历程,生地所一路走来,逐渐成为一个在干旱区资源和环境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研究所。
记者还得知,新疆生地所紧密结合中科学“创新2020”战略部署,制定“十二五”规划:围绕干旱区可持续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立足新疆,面向中亚,放眼世界干旱区开展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矿产资源与生物资源、区域发展与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创立干旱区协调发展理论等。还将在中亚干旱区千万平方公里生态监测与生态系统管理、新疆新增百亿方水资源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新疆百万吨蓖麻油生产基地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取得重大突破。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