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影牛肉
核心提示: 灯影牛肉
过年前,朋友托人迢迢千里捎来一个红色的大盒子。大盒子被装在一个红色的纸袋里。送来的人说,这里面的是“灯影牛肉”。
灯影牛肉?这可怪了。灯影和牛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连?牛肉可以吃,那么灯影呢,照明牛肉吗?不免困惑。
然后朋友的电话来了,说托人捎去的“伴手礼”是家乡的特产,请我品尝。并介绍说是一百多年以前,家乡贤人刘仲贵偶得一制牛肉的秘方,是先将牛肉切得薄到灯照能透影,然后佐以各种香料,务必做到色泽黄亮,香气四溢而入口无渣。经过无数次的精心提炼,终于完善成功,于清光绪22年正式开业,专卖“灯影牛肉”。遂越做越好,传承至今已经是第四代了,并获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听完介绍我赶紧去拆封开盒,看看这到底是什么的精品。只见盒子上面和盖子内侧都印了好些字,细 读之竟是字字有来历。原来这所谓的“传承百年的工艺”,只占了它渊源的十分之一的历史而已。只是今时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怀旧情怀”,对所谓的老字号趋之若骛。这显然是基于对远去事物的不舍,对一切能够流传得下来的恋恋不舍……我没料到的是,这“灯影牛肉”竟然跟唐代诗人元稹有关,而且还是因他而得以发扬光大的呢!
唐代至今一千多年,换句话说,这“灯影牛肉”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且不管其来源是真是假,读完介绍文字,心里还真的是挺受落的。一方面是因为它既代表了现时的风尚(怀旧),另一方面也透露了一些额外的讯息———呀,皮影戏在唐代就已经有了!
当然了,还是刚才的那句话:且不管它是真是假。
何必刨根问底
而我的态度是:有无历史根据并非那么重要———何必事事刨根问底呢?可不是,是谁要求你非相信不可?
只要吃得满意,又何妨对怀旧一往情深深到底?“一千多年前,时任朝延监察御史的唐代诗人元稹因 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被贬至通州(现达州)任司马。一日元稹到一小店小酌,下酒菜中的牛肉片薄味香,入口无渣,他颇为惊叹,当即名之曰‘灯影牛肉’。灯影,皮影戏。用灯先把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用‘灯影’来称这种牛肉,足见其肉片之薄,薄到在灯光下可透出物象,如同皮影戏中的幕布,由此得名。终成一派,成为一代名食,流传至今。”
在品尝的同时,这样的文字值得顺便读一读。以今人对饮食的心理、视野、鉴赏和造诣而言,泰半迷信“老字号”;只要随便丢出些什么“传统工艺”、什么“手工制作”的出来,包你一帆风顺。所以,我没有刨根问底的习惯,心中有判断,你还管别人的脑袋怎么想吗?
捏造典故
总而言之,我对“捏造典故”,并不深痛恶绝。———无他,人生本来就故事多。你看着,觉得别扭。认为“其言如可信”,则世上的一切都成了小说家笔下的故事。
然而,当看到这一段:“相传唐代著名诗人元稹被贬通州司马时,于乡间小店偶食一物,观之片薄如 纸,灯照透影;食之入口化渣,齿间留香。顿惊叹‘人间圣品’。遂欣然命名为‘灯影牛肉’,后声名远播……”不禁满心欢喜。同样的意思,却有不同风格的叙述。从中我看到的是新旧文体的不同神韵———谢谢朋友,牛肉吃完,盒子留下来闲时看看,心情可细致了。
(摘编自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文:李忆莙)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