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中药材白芨首次在贵州实现规模化种苗生产
核心提示: 濒危中药材白芨首次在贵州实现规模化种苗生产
贵阳10月14日电 (刘鹏)记者14日获悉,贵州省现代中药材研究所吴明开博士研究团队在全国首创的白芨高产栽培技术发明专利,日前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授权。至此,贵州在全国首次实现白芨规模化种苗生产与人工高产栽培。预计到2016年,贵州将首次出现规模化的家种白芨商品上市。
白芨为兰科植物,是著名野生中药材,同时又是珍稀濒危物种,目前白芨价格在500元/千克左右,与20年前的3-5元/千克相比,上涨了100倍以上。
“目前,虽然有些地区出现过家种白芨种植成功的报道,但整体规模都不大,至今仍未见到规模化家种白芨商品上市销售。”吴明开说,这是因为关键的种苗培育技术尚未真正突破。吴明开告诉记者,白芨种子非常细小,大多数都需要相关的共生菌在共同作用下才能萌发生长,因而白芨种子萌发率极低。
针对这一技术瓶颈问题,吴明开团队于2009年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今已创建了白芨种子保存及快繁方法、白芨组培种苗(种球)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创立培育粒径3㎝以上白芨组培种球生产技术工艺。同时,也成功突破白芨高产栽培技术。
“我们首创的白芨种苗(种球)生产技术工艺,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种苗,驯化的种球可以直接下地播种,且操作简单易行,成活率90%以上,真正实现人工栽培,同时也保护了野生资源被毁灭”,吴明开说。“白芨人工栽培周期为3年,到2016年白芨生鲜品亩产量将达3000-4000斤,按目前价格,亩产值将达20万元左右”。
另了解到,吴明开及其团队发明专利等技术转让给相关企业在贵州正安县建设全国规模、技术领先的白芨种植基地1000余亩,支撑安龙县相关企业建立了全国规模、技术领先的白芨组培育苗生产基地,年产组培苗100万瓶;驯化大棚30000㎡,年产种苗2000余万株。
“依托这些全国领先的白芨种植技术,白芨可发展成为贵州最具代表性的药材,如吉林的人参,云南的三七。”吴明开说。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