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

李白曾受唐玄宗礼遇:亲手调羹侍其用餐(图)

核心提示: 李白曾受唐玄宗礼遇:亲手调羹侍其用餐(图)

公元742年,即大唐天宝元年,42岁的李白找到工作了,具体职务是待诏翰林,也是翰林学士,具体工作就是替皇帝撰写重要文件,这是一份很体面也很有分量的工作,李白在这个岗位上干得如何?

可惜当时的考核成绩表没有保存下来,始终是个谜。

不过,幸亏李白老师还有一些上班的心得和感言保留下来,这份记录名曰《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本版撰文/刘黎平

写作缘起:向京城同行交待上班感受

李白同学的工作来之不易,遭过不少白眼。年轻的时候去拜见渝州刺史李邕,这位老前辈不怎么理睬他,弄得小白哥很是不平,说:老李不要瞧不起小李,小李我终究是一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就算没了风做驱动力,也能摇动大海的水,然后还说了一句为后人乐道的名言:“大夫不可轻年少。”

34岁那年,李白同学来到东都洛阳,正好唐玄宗在洛阳视察,李白赶紧地呈上了一篇大作《明堂赋》,结果是没反应。

机遇这东西很难说,它不理你的时候,你怎么折腾也没有用,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它一旦青睐你的时候,就会让你措手不及,受宠若惊,幸福总是让人处于一种没做好准备的状态。

曾受唐玄宗礼遇

742年,长安来旨,召李白进京见驾,老板唐玄宗居然从步辇上面下来,亲移龙步,就好像当年汉高祖刘邦迎接商山四皓一般,拉着新员工李白的手嘘寒问暖:“欢迎李老师来我们大唐翰林院工作,怎么样,一路上辛苦了吧?吃过饭没有?来,先吃点东西。”

唐玄宗马上叫人搬来七宝床,请李白坐了上去,然后自己亲自端起碗,亲手用勺子调好饭菜和汤,侍奉李白老师用餐——“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李白老师的幸福毋庸多言。一时间,在天下引起巨大反响,而且可能负面的多于正面的。

当时的李白在翰林学士院,这是给皇帝写诏书等重要文件的机构,本来这个差使是由中书省来做的,后来皇帝觉得麻烦,便将该部门的一部分职能转给了翰林院,翰林学士的官品在当时并不高,而皇帝这么给一个待诏翰林这么大的面子,京城同僚们当然有点看不下去。

有一个兄弟单位——集贤殿书院,主要是给皇帝侍读的,也承担起草内阁文书的职务,其成员也称为学士,他们可能在平常泡吧的时候见到李白,就酸溜溜地问:“李老师,老板这么器重你,你干的都是些什么重要工作啊,说来听听,让我们也沾点光。”

出于这个缘由,李白老师就写了点感言,名曰《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作为对同行们的交待。

口风很紧:不向兄弟单位透露工作内容

这份感言是一首诗,名曰《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一开头就交待:“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马门。”一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模样,大清早去紫禁城候命,傍晚还在统称为金马门的翰林院忙碌。其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很容易和皇帝接近。

只谈读书不谈工作

李白老师上班的具体地点在大明宫右银台门内,一大早去办公室,首先能看到办公大楼的顶上写着“翰林之门”,大门东向。好,刷卡进门西走,就会看到办公室——学士院。学士院由南北两间办公大厅组成,每间大厅都独立开门,两厅有走廊串通。北边办公大厅往东边走的第一间办公室是承旨阁,其他都是学士们办公的地方,办公大厅前面的地面上,铺的是花砖。

这还只是小格局,局部布局,如果将这栋办公大楼跟政治中心——大明宫联系起来,你就知道李白老师上班的地方有多重要了——它处于大明宫的夹墙之内,有走廊直通大明宫内的麟德殿,而且不用绕道。

想象一下吧,唐玄宗一有什么事情急召李白老师,用不了拐几个弯,李白老师就走到了麟德殿,而唐玄宗已经在那里等着他,和颜悦色地说:“李爱卿…………”

要不要向兄弟机构写这些呢?李白老师口风还是蛮紧的,只是说:我们办公室的藏书不错,小白我每日里在这里看天下秘籍,都是古代秘籍,看上一两句,就会心地掩上书卷,开心地笑一笑——“片言苟合心,掩卷忽而笑。”你问工作情况,我却说读书情况,李白老师有点滑头。

集贤殿的同行们不免又问:“李老师,您是皇上的大红人,办公室同事们会不会有点羡慕妒忌恨啊?”对于这个,李白倒是不避嫌,直接说:这帮小人,就是些嗡嗡叫的苍蝇,像我这种阳春白雪层次的高素质人士,才懒得去计较——“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同行们不耐烦了,继续问:“李老师,别老是兜圈子,来点干货吧。”李大学士却说起天气来:“我说翰林学士院,天气不错,虽说是机关大院,可是有时候云天清朗,那清风徐徐地吹来,还真有点过去在山林当隐士的味道,小白我靠着栏杆,吹吹口哨,赛过活神仙啦”——“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表示要功成身退

集贤殿的同行们已经极其失望了,你问工作情况,他李白却说自己在机关大院里吹口哨,这能让人相信吗?看来问下去也没什么指望了,于是问将来的:“李老师,您目前在翰林院工作,以后有什么发展预期吗?”

李白接下来说的,既是实话,也是虚话:“我对自己的预期,不是升职,也不是加薪,而是学习东汉的严子陵前辈,虽然和光武帝刘秀是好朋友,但是绝不指望凭借这个关系青云直上,还是老老实实回江边钓鱼去。”

话绕了一大圈,就一个意思:功成身退。其实也等于没有说,对于人生的规划,如果只说总体的,不说局部的,只说思想上的,不说具体步骤,就等于没说。

总结这篇感言,口风很紧,不曾透露实质内容。别看李白老师狂放,该谨慎的时候还是谨慎,尤其是以一种狂放为外表的谨慎,那才是真正的谨慎。

谜团:李白曾发军事预警?

李白学士在翰林院工作了三年,然后唐玄宗给李老师的工作做了个不太高的评语:“非廊庙之才”,放归江湖山林去了。李白到底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呢?

有记录的是,他在翰林院起草了一些国家的重要文件,诸如《出师诏》、《和番书》等,据说连草稿都不用打,别人还没法修改。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李白在京城工作期间,没有透露;行走江湖时,没有透露;就在他生病住在族叔李阳冰家里的时候,李大学士终于开始透露一二,原来李白当年经常在金銮殿出入,唐玄宗对他“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白曾是唐玄宗的国策顾问,诏书秘密起草人,对于以上信息,没有任何人知道。

李白老师离职,表面上是性格不适合从事行政工作,然而,他行走江湖期间,却有一个不太为人注意的举动:52岁的他,曾来到安禄山的地盘——幽州,一向被视为文学青年的李白却嗅到了一股军事上的火药味,他说:“十月到幽州,戈铤若罗星。”他敏感地觉得幽州地区的军备过于强大,各类武器罗列起来像天上的星辰一样密集。

李白向唐玄宗发出了预警,然而,又觉得唐玄宗不会采纳他的预警,于是叹息:“我纵言之将何补?”我说了又有什么用呢?

从这种种迹象推测,当时李白在翰林院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向唐玄宗谈及过这些方面的内容,却没有被采纳,然后被迫离职?可惜李白只是临终前向族叔透露了一星半点,剩下的成了永远解不开的谜。(作者 刘黎平)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