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中的太行人家:没计划开店卖饸饹面
核心提示: 《舌尖2》中的太行人家:没计划开店卖饸饹面
秋收时节,父亲和儿子要赶在白露之前,把种植在太行山山巅的玉米收割回家,那是家里唯一的收成。
推动着上百斤的石碾子,母亲把早已晒干的玉米粒碾压成了玉米面粉,蒸窝窝头、摊小凹馍。在太行山深处的这个小山村,曾经的与世隔绝,玉米面成了那时主要的食物。
中午将近,山上劳作的男人们快要回家了,母亲和前来帮厨的儿媳一起和好了面,为了增加黏度,玉米面中掺入了白面。鸡蛋、豆腐、西红柿和土豆丁混炒在一起,是今天午饭的卤,为寡淡的饸饹增加了别样的味道。日头最浓时,男人们扛着锄头陆续回家,架好饸饹床,利用杠杆原理,面团被压成了饸饹,煮熟的面条端上桌,十几口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家的温馨……
5月9日晚,《舌尖上的中国Ⅱ》第四集“家常”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的话题,很多网友看了后评价,“流的泪水比口水还多。”纪录片开篇选取了晋城市陵川县锡崖沟赵小有家一顿普通的家常饸饹面。在片中,四代同堂的每位主人公没有说一句话,却让很多难以和家人团聚的观众感受到了家的温暖。5月11日,记者走进锡崖沟,寻找这一家人。
5月11日,母亲节,经过前一天雨水的滋润,村子四周的山更加青翠。晚上6点,忙碌了一天的赵家人陆续回到家中,小儿媳杨晋利麻利地端起面盆,舀出两碗玉米面,然后兑上四碗白面。“一份玉米面、两份白面,白面能够增加玉米面的黏度,又不会影响玉米面的色泽,压出来的饸饹面就不会断。”杨晋利告诉记者。
话音未落,她便扭头接好了一盆凉水,放在炉上加热。“要想做好饸饹,和面也是有讲究的。”杨晋利说,和面须用烫手一点的温开水,如果水太凉了,和出来的面硬,压饸饹时会很费劲,而且吃起来没有嚼头,只有用温开水和面,面团才能软硬适中,不仅压面容易,吃起来也很筋道。
因为各自忙着活儿,家里人回来的时间并不同步,和好的面先用算子盖好,杨晋利开始准备卤。削了皮的土豆切成丁,和土鸡蛋、豆腐一起下锅翻炒,土鸡蛋的腥味扑鼻而来,一锅浓烈的卤便是饸饹面最好的佐料。
晚上7点,赵小有和老伴程荣花回到家中,大儿子赵启新、小儿子赵启富相继把车停到门口,村里的小学校放学后,大儿媳秦国珍也回到了家中。程荣花一进家门便闲不下来,总想给孩子们做点儿家常饭,茴子白切成丝和西红柿炒在一起,是当天晚上的备菜。
家人都回来了,就到了该下面的时候,赵启富把饸饹床架在灶台上,杨晋利把大块的面团扯成几个小的面团,撒上面扑,揉成长条状,放入压口前先在锅里蘸一下水,随着赵启富用力下压,一条条圆鼓鼓的面条便从漏孔中挤压出来,下到锅里,没有一根中间断掉。
摆好桌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赵小有和程荣花坐在正对着房门的上座,“只要是一家人团聚吃饭,就得分出个长幼尊卑,这是咱老百姓的规矩。”赵启富说。记者有幸品尝了这舌尖上的美味,咀嚼着飘着玉米清香的面条,家的味道久久萦绕在心头。
B 四世同堂却是离多聚少
在锡崖沟,赵小有家是少有的几户四世同堂的家庭。今年67岁的赵小有,上有高堂,父亲赵贵发已年近九十。
5月12日,记者在村子南面一处用石头垒砌的房屋门口见到了老人。“我有4个儿子、3个女儿,再下一辈是5个孙子、4个孙女,重孙辈有8个,最大的今年已经21岁了,四代一共有三十多口人。”老人抽着旱烟,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木质的旱烟杆,已经看不出木头的本色。“再活几年就能见到第五代喽。”
赵小有的母亲今年85岁。“我也会做饸饹面,那时候的饸饹床都是木头做的,孩子们小的时候,没有白面就把玉米面和上点儿榆皮面。”
赵小有是家里的老大,也是几个兄弟姐妹中,人丁最兴旺的一个。
赵启新是赵小有的大儿子,经营着几亩农田,农忙之余,买了一辆面包车在村里搞旅游运输。妻子秦国珍是锡崖沟寄宿制学校的幼儿老师,他们的女儿已经上了大学,儿子在县城读高中。在村里的还有赵小有的小儿子赵启富,在经营家庭旅馆的同时,他和妻子也参与到村里的旅游经济中。因为经营旅馆,夫妇俩还烧得了一手好菜。赵启民是赵小有的二儿子,在距离家乡百余里外的河南辉县,也是唯一一个在外地“生根”的。
“包括父母在内,我这一家子有16口人,但一年到头还是聚少离多,最全的一次是去年秋收的时候。”说起孩子们,程荣花悄悄抹起了眼泪,“二小子在外地,一年中只有过年和小孙子放暑假的时候能回来两次。小孙子最喜欢吃我做的饸饹面。”
C 团聚时最爱吃“老式饭”
“现在的饸饹面没有以前的好吃。”赵小有不断地说,上世纪70年代,饸饹面是家里的主要食物,那时因为家庭条件所限,只能用玉米面掺一些榆皮面 (用榆树树皮碾成的面粉),“非得是榆皮面,嚼起来才更有味道。但是可惜,这会儿没有了。卤一般是土豆、西红柿、鸡蛋,有时候还有山豆角。”
在锡崖沟,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饸饹面,“老式饭里最好吃的还是米羹菜饭。”程荣花告诉记者,孩子就喜欢吃她做的这些老式饭。米羹菜饭的原料非常简单,把玉米糁子和从山上采回来的野菜熬成一锅粥,熬好以后,既有玉米的清香也有野菜的鲜味。
摊小凹馍,也是程荣花常做的一道“美味”。舀上一勺和着野韭菜段的玉米面糊糊,摊在一个中间凸起的鏊子上,随着“滋滋”的声音,一张美味的小凹馍也就出炉了,蘸上点儿花椒末,这是赵家孩子最喜欢吃的老式饭菜。
四十多年来,凭借着这样一种心思,程荣花养活了3个儿子,带大了几个小孙孙。“到了冬天不忙的时候,我就做上几顿,叫儿孙们回家团聚。”程荣花说,“人口太多,老式饭做不过来。”
跟着婆婆,大儿媳秦国珍也学会了做老式饭,偶尔,她也会给丈夫和子女做上一顿,但她更喜欢一家人在一起的氛围,“一家人一起做上一顿可口的传统饭菜,能增进感情。”
○延伸采访
《舌尖》之后的赵家人
《舌尖上的中国Ⅱ》·家常在央视播出后,赵家一时成了周围人眼中的名人。“几个新乡的朋友在微信上给我留言,说有机会一定要来锡崖沟好好吃顿饸饹面。”赵启富开心地说。
5月8日,一位在杨晋利家旅馆留宿的武汉游客准备次日离开。闲聊时,杨晋利告诉这位客人第二天晚上将要播出的 《舌尖上的中国Ⅱ》里有她家饸饹面的内容。客人当即表示,第二天不走了,要吃一顿饸饹面。9日中午,客人吃了饸饹面后仍然意犹未尽,晚上又吃了一顿。“暂时还没有开店卖饸饹面的计划,如果有客人慕名而来,会给他们做一些。”对于未来是否会将饸饹面商业化,程荣花和杨晋利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许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