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爽爽的贵阳”成就独特“气候经济”

核心提示: “爽爽的贵阳”成就独特“气候经济”

贵阳8月8日电 题:“爽爽的贵阳”成就独特“气候经济

作者:杨云

7月以来,当全国气温相继飙升至30℃以上时,地处中国西南贵州的高原城市贵阳平均气温只有23.2℃。

“冬游三亚,夏游贵阳,名符其实。”刚从被酷暑包围的山东来贵阳旅游的张鲁一家刚下飞机就喜欢上了“爽爽的贵阳”。

“清风拂面、绿树红花、气候宜人的贵阳比起让人汗流浃背、寝食难安、酷暑难耐的武汉,真是一个‘天堂’一个‘火炉’。”无独有偶,近日从武汉前来贵阳探望女儿一家的李晓燕由衷赞美贵阳。

贵阳作为西南云贵高原上一座美丽的生态之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自然生态良好,处处绿意盎然,空气清新,夏季平均温度为23.2℃,最高温度平均在25至28℃之间,在最热的7月下旬,平均气温也仅为23.7℃,更有贵阳环城林带提供了富足的负氧离子,可谓“天然氧吧”,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的美誉。

“贵阳,素有‘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写照。特别是夏夜,一点儿不像南方的‘火炉’城市那般潮湿闷热。”中国青年旅行社的导游小王向参观贵阳甲秀楼的广州游客介绍。

7月以来,气候优势明显的贵阳成为各家旅行社重点推荐的旅游目的地。来自贵阳各大景区景点的游客接待量一路飘红,旅行社也反映常出现游客“井喷”而一房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

据贵阳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相关数据显示,贵阳市旅游收入已连续5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旅游接待人数也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根据测算,贵阳市每年的旅游旺季均集中在7、8、9月份,“气候经济”效应明显。

2006年,贵阳市在“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选中,入选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首获“中国避暑之都”美誉。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在研究多个城市近30年气候数据的基础上,授予贵阳全国唯一的“中国避暑之都”称号。

两度荣膺“中国避暑之都”美誉后,贵阳市充分发挥气候、生态比较优势,将“中国避暑之都”作为贵阳城市名片,着力打造“避暑”旅游产品,大力发展“避暑”经济。

2007年,贵阳市成功策划、举办“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旅游经济论坛”和“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当年接待旅游者2314.15万人次,同比增长25.44%,实现旅游总收入125.28亿元,同比增长48.19%,城市品牌催生“避暑经济”初显成效。

2007年底,在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上,贵阳市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决定将“避暑节”调整为“避暑季”,以“贵阳避暑季”活动为载体,集中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农业和外宣工作共同发展,计划用5年时间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

如今,“避暑季”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爽爽的贵阳”这一城市形象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贵阳“避暑之都”名号在全国叫响,来“爽爽的贵阳”避暑已成为一种时尚。

2013年,贵阳市接待旅游者6022.5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22.30%,实现旅游收入728.66亿元,比2012年增长20.9%。

8月15日,第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贵阳召开。据了解,今年贵阳“避暑季”按照“打造贵州旅游升级版”和“提高水平、服务全省、带动产业”的总体要求,深化改革,提升转型,立足在城市环境、城市功能、旅游产品、美丽乡村、政策扶持、活动宣传方面实现“升级”,实现城市环境“畅、洁、绿、美”,突出宣传贵阳旅游产业优势,突出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围绕避暑旅游产品的打造、推介进行策划和创意,使“贵阳避暑季”既有“看点”,更有“卖点”。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