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遗言:我没想发动战争 是犹太人强加给我的|希特勒|犹太人
核心提示: 希特勒遗言:我没想发动战争 是犹太人强加给我的|希特勒|犹太人
核心提示:希特勒然后将陶德尔容格带到了另一个房间,口述了政治和个人遗嘱。她坐在那儿,又紧张又兴奋,猜测他最后会说出一番豪言壮语来解释自己所做伟大牺牲的真正意义。然而,从他嘴里涌出的是一连串的政治陈词滥调、政治狂想和责难的语句。他从没想过要发动战争,这是世界犹太人强加给他的。这场战争,尽管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他宣布,总有一天会写进历史,并成为一个民族生存意志的最光荣最具英雄意义的见证。
本文摘自《柏林1945》,作者:[英]安东尼比弗,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在向柏林市中心撤退的过程中,党卫军的行刑小队以更加高涨的热情和更加冷酷的法西斯主义执行刽子手职责。在科菲尔斯滕达姆附近,只要有房屋出现白旗,他们就会冲进去将里面的人全部处死。戈培尔对德军的溃败势头有些恐慌,并将那些投降的迹象描述为鼠疫杆菌。明谢贝格装甲师师长穆默特将军却命令这些党卫军和宪兵小队从安哈尔特车站和波茨坦车站附近的防区内滚出去,他威胁称,如果这些执法者不照办,他会当场枪毙他们。
那些仍在苦战的人状况越来越差,德军部队此时很少能找到水泵。浓烟和灰尘使他们的嗓子几乎冒出火来,为了暂时止渴,他们不得不喝运河里的水。身体疲惫加上苏军的持续炮火轰炸使越来越多的德军的神经开始崩溃。安哈尔特掩体内的伤员已人满为患,年轻姑娘们于是使用床单和口红做了一面红十字旗。不过,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即使苏军火炮观察员透过浓烟和灰尘石屑看到了红十字标志,他们也不会改变火炮攻击方向。掩体就是掩体,里面有平民也根本改变不了这一事实。不过,后来当妇女和孩子于4月27日晚沿着城市地铁和城区铁路隧道逃离时,掩体内的人就急剧减少了。而此时,苏军第5突击集团军和第8近卫集团军的部队实际上正守在隧道口。
第5突击集团军从东部沿着兰德韦尔运河的北岸向前推进,一路上打退了来自贝莱盟军广场的诺德兰师和明谢贝格师残部的进攻,抵达了安哈尔特车站。苏军第28集团军第61步兵师从另一个方向也到达了此地。第5突击集团军发现第8近卫集团军从南部渡过运河后攻入了他们的左后翼地区。第301步兵师的师长安东诺夫立即去了他们军长罗斯利将军那儿,两人马上乘坐吉普出发了。一向非常镇定的罗斯利看上去忧心忡忡,安东诺夫回忆道,他考虑了一下整个形势然后说,我们哪有办法让他们退回兰德韦尔运河呢?继续按命令行事,不要受近卫军部队的影响。继续沿着威廉街和萨兰德街前进,拿下盖世太保指挥部、空军部和帝国总理府!安东诺夫片刻也没有犹豫。不过,朱可夫的指挥部却是用了近三十个小时才解决了混乱局面并划定了各集团军的新的作战界限。不久,科涅夫的大部分部队像一个个钉子一样从柏林中拔出去了。由于不得不转向布拉格,因而失去了获得一个巨大荣誉的机会,科涅夫的部队在谈及此事时语气中明显流露出了不满。
同样在4月28日,从柏林北部市区发动攻击的第3突击集团军的部队现在已能看到蒂尔花园的胜利女神的圆形柱子。由于圆形柱子上有一个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塑像,因而红军士兵给它起了个绰号高个子女人。柏林城内的防御者现在已被赶进了一个东起夏洛滕贝格西至赖希斯波特菲尔德,宽不足5公里、长约15公里的狭长地带。在赖希斯波特菲尔德,阿图尔阿克斯曼的希特勒青年团先遣队正拼命防守哈弗尔河上的桥梁。魏德林的炮兵指挥官沃勒曼上校此时正在巨大的混凝土高射炮塔顶上,他从炮台向四周惊骇地观望。你可以浏览到城市的全景,到处都是火光和烟。你可以感觉到空气的灼热,眼前的景象会一次又一次使你内心感到刺痛。不过,像希特勒一样,克雷布斯将军仍然鼓吹温克的集团军会从东南部赶来救援他们。
为了使德军仍然坚持有效的抵抗,博尔曼像戈培尔和里宾特洛甫一样散布德国正同盟国谈判的虚假消息。守住,顽强抵抗。他在4月26日一大早就给省长们下达了命令,我们不会放弃,我们不会投降。我们感觉其他国家对我国的政策正在变化。希特勒万岁!对希姆莱试图同西方大国寻求达成一个真正的停火协议一事,希特勒和戈培尔似乎表现出了一个放任的态度。他们的反应又进一步渲染了这个谎言。
杜鲁门和丘吉尔向克里姆林宫迅速通告了希姆莱通过贝纳多特伯爵同西方盟国寻求谈判一事。关于你们对希姆莱的答复提议,我认为绝对正确。斯大林在4月26日向杜鲁门回复道。掩体内没有人知道上面发生了什么情况,不过一种怀疑大家都在叛国的感觉却像毒蛇一样吞噬着博尔曼的心。4月27日星期五晚上,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希姆莱和约德尔阻止我们向战斗中投入更多的师部队。我们会坚持战斗,我们将与元首共存亡,我们到死都会效忠元首。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出于其他更高的动机,他们出卖了自己的元首。呸!妈的一群猪,毫无尊严可言。帝国总理府正变成废墟,局势已是千钧一发,盟国正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这是要我们背叛祖国。费格莱恩真丢脸,他试图换上平民服装逃离柏林。博尔曼迅速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疏远了。
许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