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做“精品”不做“毒品”(青年观)

核心提示: 做“精品”不做“毒品”(青年观)

近期回了一趟老家,顺带与当年的老同学聚了聚。席间,几杯“黄汤”下肚,几个做生意的朋友就开始倒苦水,什么融资难呀,员工跳槽频繁呀,工作态度一代不如一代呀……

唯独有一位,也是做企业的,没怎么参与吐槽,大多是笑而不语,淡定从容,让我甚为讶异。于是乎,又专门约他出来喝茶闲谈了一个下午。他讲的几件小事,让我深为感慨:淡定背后,果然是与众不同的智慧。

其一,选人有招。一般企业招聘人才,大多是看学历,工作经历,特长等,再辅以面试的综合评价。他的面试比较有意思,经常会随机加入许多小事件,考验面试者的一些反应。比如,面试官对面的凳子蓄意放歪一些,看你是端正了凳子再坐,还是直接坐;在面试路上丢一些小纸团,或者是放上一把倒地的扫把,看面试者的反应。类似这样的小测试很多,还不时换一换。

为何这样选人?他说:学历只代表知识,不代表素质。一个年轻人是否可堪大用,必须看他的品行和生活态度。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无论是凳子、纸团还是扫把,考察的都是细心与公德。如果一个人平时随随便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很可能倒在这些小节上。

其二,用人有招。他企业曾经的高管中,有一位经理能力很强,堪称同级翘楚。干了几年手里有钱了,就在外面搞婚外情,养情人。证实此事后,我这位同学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开除这个经理。别的高管表示不解:个人生活作风问题,与企业关系不大,只要业绩好,恐怕开除人家的理由不够充分。

他则有些一意孤行,跟大家解释:看人先看德。抛弃发妻找外遇,难免有见异思迁、忘恩负义之嫌;关键是今天对老婆这样,说不定明天就对企业如此,我的企业不可能留这样的人。

细想其理,不由叹服。如何处理自他关系,是观察一个人品行高低的重要标准。养情人,看似个人选择,实则映射出其内心世界私欲炽盛。欲念把持下,自然不懂感恩,不顾老小,只考虑自己享乐。

后来,这位经理跳槽去了别的企业,果然干出了出卖商业机密的事,声名狼藉。

老同学很感慨地说,企业的核心是人,无非做人、选人、用人。在他眼中,人分四种:德才兼备是“精品”;有德无才算“中品”;有才无德就是“毒品”;倘若无才又无德,只能用“废品”来形容了。所以,做好企业删繁就简两句话:多选“精品”,远离“毒品”。

其实,天生就是“毒品”的人恐怕没有。由此想到当前教育有一种不好的倾向:重知识而轻品行,过分张扬自我而忽视他人,长此以往,必然埋下诸多隐患。古语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是说,应该依靠后天的教育,依靠道德引导把人性之善开发出来、彰显出来,这样的修身过程,就是君子之道、大学之道。放在今天来看,这依然是启迪人心、引领社会的一种温暖力量。试想,如果更多的人能学会审视自我,不让私欲过分膨胀,处理好自他关系,人生必然能不断地朝着光明大道前进,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将水涨船高。

一壶清茶,一个下午,聊出一些感悟,也激发一些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在培养“毒品”还是塑造“精品”?具体到个人选择,年轻人是努力做“精品”还是自甘做“毒品”?

“为仁由己”,选择权始终在自己手里。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14日 19 版)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