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89.1%受访者明确表示当下仍需长征精神

核心提示: 89.1%受访者明确表示当下仍需长征精神

原标题:89.1%受访者明确表示当下仍需长征精神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后的今天,长征在青年的心里还留有什么样的印记?作为生活在和平环境的一代人,我们又该如何从长征胜利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开展题为“你心目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2.2%的受访者提起长征首先想到的是“爬雪山过草地”。受访者心目中的长征精神包括: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无比坚定的信念。89.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当下仍需长征精神。

截至10月26日,已有2002人参与调查。其中,00后占0.7%,90后占 21.5%,80后占52.0%,70后占18.3%,60后占6.1%,50后占1.0%, 40后占0.4%。3.9%的受访者学历为研究生,学历在大学专科或本科的占78.5%,14.5%的受访者学历为高中(含中专、中技),0.3%的受访者为初中,0.8%的受访者为小学及以下。

提起长征,72.2%受访者首先想到“爬雪山过草地”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本次调查发现,对于长征史实,人们相对熟知。有32.8%的受访者明确知道长征历时两年。高于选择其他答案的受访者比例。

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学历提高,对长征历史的知晓度也相应增加。小学及以下学历者知晓率仅为6.7%,研究生学历者则达到了43.6%。

说起红军长征,很多人习惯想到“二万五千里”。事实上,“二万五千里长征”专指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各路红军行程总里数为6.5万余里。

本次调查发现,长征里程为“二万五千里”的观念仍然非常牢固,86.0%的受访者都这样认为。也有4.9%的受访者选择了6.5万里,体现出对于长征更为深入的了解。

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刘丽佳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中关于长征的片段,“红军走进了沼泽地,因为天暗,路途不易辨认,行进非常缓慢和困难。有战士不小心陷入了沼泽,有的得救了,有的因为愈陷愈深,施救困难,为了不耽误大部队的行进,宁愿牺牲自己”。这一幕至今都让她觉得揪心,“红军经历的不仅是肉体的考验,更是心灵和精神上的考验”。

北京某事业单位职员杜晟(化名)的爷爷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小时候听爷爷讲革命故事是爷孙俩最经常的互动。“战争年代,医疗条件很差,很多士兵都落了病,我爷爷就有严重的胃病。听爷爷讲,长征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因为天气寒冷,衣物单薄,有的士兵脚趾都冻掉了,却完全没有知觉。没有了食物,皮带、树皮、枯草根都是食物。”杜晟至今仍记得小时候听见这些故事时,小小心灵受到的震撼,“到如今,对革命军人的坚韧和气魄的敬畏之心丝毫不减”。

当问到提起长征的第一印象,半数以上的受访者首先想到的是“爬雪山过草地”(72.2%),中国工农红军(58.0%)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诗句(57.7%)。

接下来是《飞夺泸定桥》等课文(50.0%)和《十送红军》等歌曲(44.1%)。37.0%的受访者会想到反“围剿”,33.6%的受访者首先想起红军战士,14.9%的受访者第一印象是《西行漫记》。

“爬雪山过草地”成为七成受访者对长征的第一印象——对这一结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冠军教授表示,“爬雪山过草地”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救亡图存、北上抗日的决心和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它已经成为长征的“符号”和标识,成为长征的“代名词”。“在今天的宣传教育中,也应当注重挖掘长征这一‘符号’和标识的精神内涵”。

62.0%受访者心目中的长征精神是不怕牺牲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上世纪30年代所著作品《西行漫记》中,有这样一组数据:“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一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每次看到这样的文字,刘丽佳都心潮澎湃,为先辈们创造的奇迹感到“高山仰止”。“红军之所以不可战胜,难道不正在于红军那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决心吗?不正在于红军那超人的吃苦耐劳和对革命的深深信仰吗?”

调查中,44.4%的受访者对于长征的第一印象是长征精神。

杜晟心中的长征精神,是面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坚持和无畏的精神,“这不是如今几天的野外宿营,是长达两年之久的风餐露宿,艰苦的条件下还要时时防范敌人的进攻和追击,这样的毅力和决心是惊人的”。

调查发现,受访者心目中的长征精神包括:不怕牺牲(62.0 %)、百折不挠(60.0%)和无比坚定的信念(59.9%)。50.6%的受访者指出是对理想和事业的忠诚。

“长征能胜利,除了坚忍不拔、不怕吃苦的精神,还有就是团结,所谓‘一箭易断,十箭难折’,不团结、不坚定,怎么能坚持下来?” 河北石家庄某私企职员唐金说,如今我们要走的是新时代的“长征路”,在实践中也要学习长征精神,要做事果敢,顾全大局,不怕吃苦,勇于坚持。

受访者心中的长征精神还包括:艰苦奋斗(43.6%)、革命乐观主义(38.0%)、敢于胜利(32.3%)、亲密团结(30.5%)、严守纪律(28.4%)、顾全大局(26.3%)、实事求是(16.1%)。20.9%的受访者表示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89.1%受访者表示当下仍然需要长征精神

长征结束已有80年,却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失色。“长征”一词本身也在产生新的内涵,以巨大的时空穿透力和历史感召力,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新长征”一词被正式提出并产生广泛影响,从此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艰巨任务的一个比喻性提法,在各个场合广泛出现并使用。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去宁夏考察也提到“走好我们这一代的新长征”。

“新长征路上,长征精神在内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刘冠军指出,这主要体现在,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远征而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概言之,伟大的长征精神在穿越了80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在当下,已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升华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四个自信”的不竭动力源泉。

调查中,89.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在当下仍然需要长征精神,其中49.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需要。

具体来说,有88.8%和89.1%的90后和80后认为当下仍需长征精神,70后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90.7%。

“正因为革命先辈坚持了下来,才有了如今和平富足的生活。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感恩和铭记,还要把长征精神延续下去。”杜晟认为,我们要学习长征精神、向先辈看齐,为如何走好当下的路做好指导。如今工作生活节奏快了,新的情况也比以往更多、更复杂,不怕困难、与时俱进是最基本的态度,在思想上,要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要走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路,刘冠军教授提出,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二,必须具有坚定的“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三,必须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并真正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第四,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第五,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第六,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第七,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我们必须不忘长征的初衷,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同样地,一个忘却了‘万里长征历史’的新长征,那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刘冠军说,今天,我们正在新长征的路上。在新长征路上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从何时何地来,到何时何地去。不忘初衷,才能继续前行。

调查中,61.9%的受访者认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的新长征,就要强化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61.6%的受访者表示应弘扬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60.2%的受访者认为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47.3%的受访者希望弘扬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43.1%的受访者提出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