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红色卫校”的火炬代代相传

核心提示: “红色卫校”的火炬代代相传

“不但不用缴纳任何费用,学校连床铺、洗漱用品都给我们准备好了。”今年50岁的杨发军做梦也想不到,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还能重新走进课堂,和年轻人一起学习。

杨发军是四川省通江县铁佛镇印盒寨村的农民,过去当过“赤脚医生”的他,如今在村卫生室担任护工。今年,通江卫校为培养能在农村扎根的医疗卫生队伍,免费开办了每期一个月的专业养老护理员培训。听到这个消息后,杨发军赶紧报名参加。“老师讲了专业护理人员对老龄化社会的意义,又手把手教给我们专业护理知识,我觉得越学越有劲头。”杨发军说。

根植于红色沃土之中,通江教育有先天的红色基因,开门办学的思想也贯穿于通江卫校办学始终。记者了解到,通江曾是川陕苏区首府。1932年,红四方面军以野战医院医护人员训练班为基础,在该县泥溪场梨园坝成立看护学校,后迁至王坪,名“红色卫校”。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中,“红色卫校”为红四方面军和当地劳苦大众培养了大批医护骨干,还首次把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传播到闭塞的秦巴山区。

“红色卫校”在1933年发布的招生广告上注明,“雇农、贫农、中农、社会关系清白、没有反动嫌疑,身体健康、粗知文字、有学习精神者”均可报名参加学习,此外,“除自备衣服外,一切费用概由学校供给”。

记者了解到,“红色卫校”以培养医官(西医)、中医、看护为主,按照部队编制,分期教学,前后共培养学生2000多人次,最多一期学员达400多人。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工学结合,而早在80多年前,“红色卫校”所有学员都是半工半读,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到伤病号连做医护工作。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学习解剖学、病理学、药物学、脉络学等专业课外,还要上政治学、国语、算数、英文等文化课。

巴中市教育局外宣负责人王志国告诉记者,现在,通江卫校的办学宗旨就是继承红军为人民服务和为了真理不断求索的精神,把“红色卫校”的火炬代代相传。(鲁磊)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