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革新倒逼新闻教育转型
核心提示: 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革新倒逼新闻教育转型
在这个人人都能成为内容生产者的互联网时代,广大新闻学子的处境好像有点尴尬:传统的“采编播写”技能是否还有用武之地? 当深谙网络传播规律和窍门的网红博主、微信公众号制造出一篇篇“10万+”(阅读量在10万以上的热门文章),诸多新闻院校逐渐意识到危机感。
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高校新增数量最多的本科专业中,新媒体专业位列第三。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已于几年前创办新媒体专业,其中以开设硕士点居多,而在新闻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增添新媒体课程的比比皆是。一些新闻专业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革新为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带来更多可能,这倒逼新闻教育必须做出相应改变。
新媒体专业学生学科背景最多元
从报纸、广播、电视,到门户网站,再到移动客户端和社交媒体,媒体形态的“历史年表”几乎是根据技术的更新迭代书就。复旦新闻学院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主任周葆华教授说,原来新闻专业可能只是一个偏重于内容生产的传统“文科”,但现在它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学科专业”,与自然科学、计算机等都有融合。所以在新闻教育中,有关技术的内容也越来越凸显,“学生必须学会和计算机、数据、新设备等打交道,我要求他们每隔几天‘玩会’一个新的App(手机软件)。”周葆华说。
该专业硕士在2014年第一次招生时,新闻专业背景的学生被排除在外,所以第一年一共录取了12人,基本上来自12个不同的本科专业,包括哲学、化学、通信工程等,这就使得新媒体成为全校学生学科背景最多元的专业。从第二年起,该专业开始不限学科背景报名,此后每届平均18人。
从今年刚毕业的第一届学生来看,周葆华坦言,一开始存在一些顾虑,比如担心文科生学不好技术,理科生文笔有欠缺,但事实证明任何学科经验对学习新媒体都是有帮助的。
技术类课程逐渐“唱主角”
在过去,媒体人才可以“一支笔杆走天下”,但如今他们还要懂得内容如何与用户互动。除了传统的新闻报道以外,图片、视频、话题、评论、二维码等都是新媒体时代的内容。同时,他们还要学会使内容与呈现形式相匹配。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童兵教授看来,这样的媒体人才在今天不可能经由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培养出来。“如今的媒体环境太灵活、太新了,但是传统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却过于封闭,内容怎么生产不是由教学大纲来决定的,而是要看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童兵说。
在新闻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中逐步增加新媒体内容乃大势所趋,而且技术类课程的比例正在加大。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教授任建就表示,目前新媒体与出版传播系30%的课程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内容相关。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新闻与传播专硕教授王晴川也提到,探讨新媒体理论、现象、热点已是课堂上的常态,“我们讨论过‘网红’现象,最近还在分析‘弹幕’传播的特征”。
据悉,目前复旦新媒体专硕的课程大致分为4个模块:概况与基础、新媒体内容生产、技术与数据分析、商业运营,其中,全媒体报道、数据新闻、VR (虚拟现实设备) 与无人机、新媒体技术编程、用户行为分析等皆属于技术版块,而这些是原来新闻专业中比较欠缺的部分。
最需要的素养是创新性和想象力
随着学科建设的日趋成熟与完善,新媒体专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据周葆华介绍,新媒体专硕是目前复旦大学所有专业硕士点中报名人数最多的专业,录取比例至少为10:1。“我们主要考虑的因素不在于学生本来的学科背景,而在于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兴趣、敏感和积累”,他强调,创新力和想象力是新媒体学子最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素养。
依周葆华之见,这个学科未来的发展,首先是走向深度,也就是把学生的每一项能力培养得更扎实;其次是追求前瞻性,不仅关注和跟随已经发生的新媒体事件,还要有一定的引领性。
而对于学院来说,首先要有一个与课程配套的开放的师资体系。目前复旦新闻学院的老师只占授课老师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老师来自于其他院系,比如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等;另外,诸多业界专家也是新媒体课堂的“常客”,比如来自腾讯公司及财经新闻的高管、记者等。
在童兵看来,新闻院校的老师本身也要不断学习新媒体知识,才能应对未来的教学任务,“很多新闻专业的老师早已习惯上课、下课、改论文的旧模式,即使‘从头开始’再困难,也必须要做”。(朱颖婕)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