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高校食堂安全莫成被遗忘的角落

核心提示: 高校食堂安全莫成被遗忘的角落

10月10日,有山东烟台市民反映,海阳一学校食堂存放猪饲料、鸡饲料,用来给学生熬稀饭喝,给学生吃猪食、淋巴肉等问题食品。当天,上百名家长到学校讨说法,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此后,校方回应称,当地政府已成立专项调查组,市场监管局已经介入调查,一切按照法律程序进行。(《齐鲁晚报》10月11日)

校车出事了,一目了然;围墙倒塌了,无可遮挡。可对于高墙深院内的一日三餐来说,学生们吃得安全健康与否,显然是个“套路深深”的现实问题。这些年,若非吃出“砸食堂”等群体事件,或者吃得集体去了医院,外人很难窥见校内食堂餐饮的日常。对家长而言,学校食堂是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黑箱;对地方教育监管来说,分数和成绩之外,似乎皆不是着力费心的重点。

正是基于以上的事实逻辑,“山东一学校食堂疑给学生吃猪食”事件,才会在国内舆论场掀起不小的涟漪。

不过,事实未明,真相不清。在碎片化传播的自媒体时代,仅凭几幅照片或截图,似乎很难对当事学校加以批评。此事究竟是人神共愤的恶行抑或亟待反转的误会,有待于官方给出权威的说明。眼下来看,校方致学生家长的那封公开信里,对舆论反映的肉、西红柿、鸡蛋等问题,也给出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只待“调查组”厘清是非。

在不少人眼里,学校食堂是块“风水宝地”:位置佳、市口好、油水足,更兼不愁买家、无惧监管。去年年底,有记者通过梳理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相关校领导贪腐的判决书发现:有逾四成校长热衷从食堂“捞油水”;在10宗项目承包贪腐案件中,其中有7宗涉及食堂承包工程。而在媒体曝光的事件里,在几块钱的学生营养餐上“劈精肉”或“刳脂油”之恶亦不算多么“大事”。一个问题令人凛然:在食堂腐败频发的背后,菜品质量与餐饮安全果真清白无虞?

按理说,学校里的食堂应与公立医院的属性差不多,保障基本需求与公益性,该排在价值取向的第一位。遗憾的是,学校食堂却多以外包的形式垄断经营。公平竞标,价高者得,看起来无比正义。实际上,少数校方常以封闭式管理保障学校食堂的“刚需”,算是对经营方出高价竞标的投桃报李;而少数食堂则在垄断交椅上安享暴利,无视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一旦琐细争执成为压垮双方对话秩序的“最后一根稻草”,则场面失控。

这当然不是说学校餐饮服务外包是个错误。市场经济的要义,就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各做该做的事。学校一包到底,既不科学也不经济。但食堂外包出去,不等于校方、教育主管、市场监督等部门就可以充当甩手掌柜。厘定规则、公平交易,严防圈地自肥、秉持保本微利,这是义不容辞的监管职责。事实也一再证明:少数学校食堂立着为学生服务的招牌,干的却近乎是打劫的勾当。于是,轻则被学生连年吐槽菜品问题,重则直接上演揭竿而起的“食堂演义”。

食堂安全,理当成为校园安全建设的题中之义。要让这块监管盲区成为法治之地,成立家长等参与的膳食委员会或是治标之策,而治本之计还在于明确学校食堂的属性定位,在租赁制度、职能监管、学校责任等层面明晰责权利关系,把一切可能的猫腻杜绝在制度之内,莫让学校食堂成了少数人的印钞机。(邓海建)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