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如何做出“专业味”
核心提示: 高校志愿服务如何做出“专业味”
“来,站好队,我们先做一下热身运动。”每周二,湖北大学2013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崔冠男都要乘3站公交车,再步行500米,来到武汉市培智中心学校,给这里的一群特殊学生上体育课。
在其就读的大学,崔冠男负责一个颇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组织——爱天使工作室。过去3年,“爱天使工作室”为智障青少年进行义务体育训练,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九成以上大学生参与过捐款、捐物、献血、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的公益类型。但是,财力缺乏、专业性不强、持续性不够困扰着诸多公益活动的发展。高校志愿服务如何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利用专业优势,变“广撒网”为精准服务
“爱天使工作室”于2010年由学生自发成立。创办人郑琛说,工作室成员从留守儿童学校入手,对孩子们进行体育锻炼。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接触到了培智中心学校的孩子们。“我们发现,那些智力障碍的孩子,在运动时专注度非常高。”郑琛说,他们随即与该校负责人沟通,提出了定点服务的想法。
从最初的体育课辅助教学工作,到后来专门开设篮球等体育特色课程,团队成员逐渐成为培智学校的一分子。
目前,武汉市培智中心学校共有183名智障青少年,年龄从6岁到28岁不等。该校分管德育工作的主任雷方丽表示,大学生团队来了之后,给学校提供了更专业的体育特色课程。
通过长期体育锻炼,孩子们的身心都得到了很大改善。除了集体的训练课,他们还有机会接受一对一辅导。去年毕业的潘士杰因为身体素质出众,连续3年接受了团队的特别训练。2015年7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夏季特奥会上,潘士杰在接力跑、铅球和标枪三个项目上获得两金一银的成绩。
崔冠男说,在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服务提供者的平衡上,契合点就是“专业人做专业事,精准服务才能产生最大效益”。
拉企业入伙,变“输血”为“造血”
“专业不仅仅体现在授课技能上,还体现在团队的运营上。”崔冠男告诉记者,团队成立以来,十余万元活动经费,他们没找学校申请一分钱。
2010年,团队成功申请到某企业旗下的全球公益性活动项目——让我玩。“他们出钱,我们去留守儿童学校教孩子打篮球。”郑琛说,当年所有公益活动的经费,都由“让我玩”项目承担。
第一次体验做公益不用为钱发愁的滋味,也让他们对校企合作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接下来的几年,团队致力于做好志愿服务,一边跟各大体育用品公司的公益基金会接洽,一边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创投大赛,6年里先后申请到公益基金近10万元。
“做了这么多活动,还带出了世界冠军,最关键的是我们能够自给自足。”崔冠男满是自豪。
关注长远发展,变“浅尝辄止”为深度服务
“智障青少年的家庭本身经济压力普遍较大,加之这些孩子在就业市场上又处于劣势,我们总想做得更多一些。”崔冠男说,他们想帮孩子们争取更多机会。
去年11月8日,爱天使工作室和法国某体育用品公司签订13万元公益合作项目,公司3年出资13万元,资助爱天使工作室进行特殊教育进修和日常服务。协议条款中还规定,所培养的智障青少年只要条件合适,可推荐到公司就业。
“一些经过训练的智障青少年,是可以胜任在仓库封装等工作的。”崔冠男说,协议还对志愿者自身发展作了说明,“若团队成员需要进修,或毕业后想继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需要深造,公司会提供相应经费支持”。团队成员日常的教学其实就相当于专业实习,加上进修,自身的专业技能就更扎实,能为自己将来就业打基础。
对此,湖北大学团委书记万路路认为:“高校在专业化公益服务方面大有可为。”(记者 程墨 实习生 戴涛 熊邦红 通讯员 向正鹏)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