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新高考来了,中学应该怎么办?

核心提示: 新高考来了,中学应该怎么办?

2014年,“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上海市、浙江省率先成为试点,将在2017年迎来新高考。

按照改革方案的部署,到2021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将实行新高考。无疑,全国各地的高中或早或晚,都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以应对高考的巨大变化。

新一轮高考改革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扩大了教育的选择性,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考试选择权。对于高中来说,学生走班上课、教师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新常态,这些都要求高中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结构,真正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锻炼平台。

高中新课改启动时,有人预言高中教育将面临洗牌,而高考改革将洗牌的力度加大。未雨绸缪,而且主动拥抱改革的学校必将在新的秩序中占据优势。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以下简称重庆十八中)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由于及早布局,率先改革,成绩突出,已经打破了旧格局,为中学课改做了很好的示范。

明晰理念,为课改做足顶层设计

新高考的导向非常明确,就是引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回归育人的本真追求,尊重学生的选择,丰富学习经历,发展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由评价改革倒逼学校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局,促使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积淀学校文化。这是新高考的一个价值取向。

重庆十八中的课改并非出于新高考的倒逼,而是学校领导者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学校校长罗丞说,教育是影响和培养人的过程与活动,需要坚守公益品格,更要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培养健康、独立、文明、仁爱的学生。

重庆十八中以“海纳百川、德建名齐”为校训,把“树本砺新”作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致力于“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

“海纳百川”意指豁达大度、胸怀宽广、兼容并蓄、厚积薄发,罗丞解释说,“它代表了一种开放创新的思想、一种求贤若渴的愿望、一种众志成城的决心、一种崇尚一流的意境。”“德建名齐”意思就是品德高尚可以建立功名伟业,行为端正可以成就理想目标。

学校以这样的校训激励师生放大人生的格局,做理想远大、品德和行为高尚的“高贵之人”。

树本,就是要抓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之本、促进师生发展之本。砺新,即以磨砺出新。重庆十八中的领导班子认为,创新并非无根由的突发奇想,不是在空中建花园,而是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学校提出,真正的教育创新就在日常细节之处,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淋漓尽致”,所谓创新精神,就是永无止境地去探索如何更好地把一件十分具体的事情高效率高质量完成的一种精神。

在明确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之下,重庆十八中对课改从目标到路径、策略做了系统而具体的设计规划。比如,学校确立了建设“生本课堂”的目标与实施办法,以此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改变教师一堂课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再如,学校制定了《重庆十八中深化课程建设三年规划方案》,打造“四C”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在选修课的开设、课外活动的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安排等方面,逐渐形成有序、固定、特色的课程计划和课时安排;学校实验室的开放、图书室的利用、自主管理和心理剧表演等精品社团的开设、校园足球和管乐团等艺体项目的打造、海量阅读和校园晨练的开展、走班制等,也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学校优质而富有特色的课程群。

重庆十八中的经验表明,高中课改必将走向深入:一是课改进入“融时代”,即将从单一走向多元,走向整体,集中体现课堂、课程、管理、文化的融合和共进。二是课改进入“学时代”,即所有改变都要基于学生“学”的服务和支持。三是课改进入“微时代”,微改革、微课堂、微创新、微课题、微研究将成为常态。四是课改进入“E时代”,互联网技术必将对传统的课堂模式和学习方式产生影响。五是课改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改革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课改,需要学校领导者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的心态、开放的思维,而最为关键的,就是需要理念的转变与清晰,要从全局、长远为学校发展作出定位,系统设计课改。

建构分层次、有选择的新课程体系

新高考“全科覆盖”,却“分类考查”,因此,未来高中将不会再有所谓的一成不变的标准化课程表,取而代之的将是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课程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更多的学生发挥好特长——这样的办学目标将会让中学形成适合本校学生的分层次、有选择的新课程体系。

重庆十八中将改革分为过渡期和发展期。在2015年~2017年的过渡期内,学校制定了三年规划实施方案,为顺利过渡到良性发展特别是新高考背景下的走班选课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学校通过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提出了“四C”课程建设方案,全面丰富“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社团活动课程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要求。

“四C”课程即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和多元化人才培养课程,分别对应重庆十八中的“树本课程”“砺新课程”“海纳课程”和“百川课程”。

过渡期内,学校首先对高一年级进行课程改革。具体措施为:

第一、保留行政班级,在行政班级进行大多数科目的教学,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文科班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理科班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以及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其他科目。

第二、保留文理分科,对理科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文科班的政治、历史、地理实行分层走班。

第三、结合学校分层教学的探索实践,通过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整合和丰富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激发学习潜能,发展特长,培养创新能力。

“树本课程”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将国家课程整合为三级目标,主要实施分层教学,辅以走班教学。一级目标即必修课程规定的课程目标,注重基础夯实;二级目标是在完成一级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度拓展提升,由学校自定目标;三级目标是在二级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拔尖培养,由学校自定目标。

“砺新课程”即校本课程精品化。学校对原有的60多门选修课进行了重新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阶段打造学习的精品课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发展一项体艺爱好,形成一项兴趣特长。学校统一组织学生选课,于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采取选课走班的方式进行授课。

“海纳课程”即社团活动课程化,旨在鼓励学生在课余的社团活动中广泛涉猎,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优势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学校的社团活动有专业化指导,而且实行学生的自主化管理,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学校要求,除初三、高三两个毕业年级之外,其余年级的学生每周安排两个下午的第四节课进行社团活动。

“百川课程”是针对学校的“砺新人才培养计划”,在奥赛、学科夏令营、大学先修课程、学生研究性课题、艺术、运动等方面,投入优势研发力量,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

我们有理由相信,分层、多样、优质的课程建设将会让“钱学森之问”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历史,因为新课程的教育模式给了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发展平台、专业指导,有利于学生去认识自我,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完全发展。

转变教学方式,建设新课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近日公布,从关注知识技能的“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于人才要求的变化。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堂教学,也必须转型,不能再继续满堂灌、题海战。

重庆十八中提出了建设“生本课堂”,让教学真正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不仅仅是学习学科知识,还要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展示能力、质疑能力、辩论能力等。

学校指导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以一堂课40分钟为例,教师讲授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15分钟,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时间不得少于25分钟),优化教学方式(探索实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方式),精选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讲授式、演示法、实验法、讨论式、问题式等多种方法),改革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常态),赋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本课堂基本的课堂环节为:1.情境导学(激发兴趣,完成导学案,检查完成情况)5分钟;2.尝试汇学(学生尝试理解、解决问题,展示)10分钟;合作共学(学生互帮互助,共同理解和进步)10分钟;点拨激学(精讲点拨,开拓思路)5分钟;达标创学(检查达标情况,创生新的问题 )10分钟。

学校要求各个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生本课堂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师个人依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教学风格、学术定位等,在“共性”的生本课堂的基础上,施展才华,打造个性化课堂。

为了让教师尽快转变观念,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校对教学常规环节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纳入每月学校工作通报;开展日常随堂推门听课,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教学现状;组织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座谈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并集中反馈给教师,进行调整改进;开展全体教师的教学联评诊断活动,探索适应不同层次班级的生本课堂建设。

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在自己学习、实践和思考的基础上,写出自己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并向学校提交自己的报告,供大家学习交流。

重庆十八中还启动了“数字化学习空间与家校互动模式探索”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建成学校的“智慧云”服务平台,与区教委“数字化教师工作坊”“数字化终身学习港”“数字化管理服务站”等平台“无缝衔接”,推动了课堂教学和校本教研信息技术应用的常态化,提升了教学信息化的层次,以技术创新了课堂的形态。

探索适应新高考的管理与教师团队建设

重庆十八中为了适应学校发展以及课程教学的变化,在管理当中实行简政放权,进行了扁平化、精细化管理探索,践行“策必广益,行必专精”的管理理念,切实提升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逐渐形成“人人有事干,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定岗定位准确,目标责任细化,要求精益求精,考核及时严格”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

学校深化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了低职高能高聘、高职低能低聘、设立首席教师、评选星级教师、多元评价师生、绩效多元考核等新办法;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配合区教育部门开展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教师业绩多元评价,做到了平时有记录、考核有结果、情况有反馈,注重平时与学期、过程与终结、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核客观公正,让教师焕发干事创业的热情。

新高考要求学生及早进行学习规划,增强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选择考试科目和报考专业的能力,这就给了教师的一个新挑战:提升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能力。

为了适应管理和专业能力提升的要求,重庆十八中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个勤奋好学、精神振奋、团结协作、工作突出、廉洁自律的强有力的管理团队。

学校要求管理者树立学习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勤廉意识,在管理工作中追求一流,既要立足“常态”,又要追求“常新”,更要突破“常规”。

学校对干部学习常抓不懈,通过专题培训、影子培训、微培训、项目式培训等培训方式,有计划、定期地落实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升管理干部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加强后备干部培养,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教师的学科素养、专业水平决定了学校课程建设、课堂建设的高度、深度和效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重庆十八中系统建构教师专业提升体系,让教师有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和更可选择的成长平台。比如,坚持每月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以师德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人格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教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教职工热爱学校、乐于奉献的主人翁意识,践行“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的教育理念。

再如,学校搭建了全员培训、国培、校本培训、中国名校行、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生本课堂教学大赛、励新讲坛、班主任论坛等平台,引领广大教师成为终身学习、有思想、有问题意识、懂得现代教育手段、有慎独精神的教师。

完善的机制,正确的导向,激发了教师对课改的内在自觉——重庆十八中的教师团队具备“求真”的学生观,追求“人性”的崇高;有“务实”的教师观,将“服务”落实到底;有“向善”的教学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天职”;增强“生命”的课堂观,用生命润泽生命。

新高考不仅是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重大变革,更会倒逼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模式的转型。而重庆十八中的深度课改为我们展现了未来中学的一种新常态,其在课改中的开拓性探索经验值得认真关注与研究。(力 帆 胡玉婷)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