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大幕开启2020年左右招考新模式初步形成
核心提示: 中考改革大幕开启2020年左右招考新模式初步形成
原标题:中考改革,大幕开启到2020年左右,高中招考新模式将初步形成
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拉开了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大幕。根据《意见》,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将合二为一,综合素质评价将成升学依据或参考,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新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距离“初步形成”中考新机制,还剩下4年时间。如何在这段并不长的时间内,夯实基础、设计一个较为严密完善、既公平公正又有利于各类人才甄别培养的新的考试和评价体系,并不容易。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中考招生制度改什么,怎么改,又将面临哪些难题待解?
一考多用
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中考合二为一,成绩作为毕业、升学依据
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看来,推进中考改革十分紧迫。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同时,近年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还存在着招生录取唯分数论、招生行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亟待破解。
因此,《意见》所列主要任务的第一项,就是要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把原本的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考试成绩将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两项考试合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近年来,许多地方进行了“两考合一”的探索,但名称、要求不一,这次进行了统一规范。
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后,考试科目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往的中考都有固定的考试科目,这就在一些学校中形成了“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而本次改革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也就是“全科开考”。
“全科开考”会增加学生负担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并不是所有科目成绩都要计入最后成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没有纳入总成绩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
在成绩呈现方式上,教育部也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模糊同一水平考生在考试分数上的细微差异,避免学生“分分必争”而导致的过度竞争等不良现象。
相关专家表示,“两考合一”本身就意味着降低中考命题总体难度,更多研究命题科学性和考试效能。初中阶段,从孩童到青春期,正是学生的心灵最敏感脆弱的阶段,健康成长、在全科目学习和实践中认识自我兴趣与特长最为重要,“一考定终身”“考倒一大片”不可取。
综合评价
思想品德、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将成中考招生参考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高考改革率先在浙江、上海进行试点,综合素质评价逐步在高中阶段推广。自2017年起,上海高校招生将使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此次《意见》的发布,意味着初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在全国逐步推行。
《意见》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考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破解唯分数论。
“要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在当前还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课题。它需要人们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即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记录学生的行为。”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陈玉琨说,“学校和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注重学生在行为中的闪光点。并且,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诊断发展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大有帮助。”
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在操作层面仍需反复斟酌。举例来说,艺术素养如何评价?是否把所谓的艺术考级作为衡量标准?一个学生,他没有所谓的艺术考级证书,就一定意味着他没有艺术素养吗?再进一步说,那是否要去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考级?这又与素质教育的方向和初衷相违背;但不以艺术考级作为标准,那么如何来评定?”
张人利表示,除了综合素质所包含的内涵本身的标准问题,还有区域间的标准统一问题。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从农村的整体教育情况来看,既没有经济实力进行所谓艺术教育,同时也没有这样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最大的挑战。”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说:“综合素质评价的推出,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克服了仅仅用终结性的中考成绩来选拔学生的弊端。”
相关专家表示,迈出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步,是必须,却也十分不易。如何尽量做到客观记录,减少人为干预甚至造假,又可以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是一大挑战。制度、程序、监督体系设计,其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哪怕有一步的疏漏,都可能让腐败钻了空子,放大操作“不规范”问题。
治理乱象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
“家长投资500万元加10分”“从业10年及以上的环卫工人子女加4分”……五花八门的中考加分政策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不管是鼓励类还是政策类加分,很多地方都曾因为繁多的中考加分项目引来争议,在有的地方,15%以上的考生都能获得加分。家长质疑、考生无奈,而随着高考加分项目的压缩,中考加分的“瘦身”也显得紧迫起来。
《意见》明确提出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一是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二是要求各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和分值进行清理和规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项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地方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
除了加分乱象,近些年,各地高中因“抢生源”而违规跨区招生引发纠纷的事件也屡见报端。名校“掐尖”、抢夺优质生源,不利于教育均衡,有违教育公平。就在今年,某地市就因为优秀学生被大规模抢走,公开在教育局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紧急通知”,禁止该地中学生到外地读书,引起了当地家长和学生的广泛争议。
为此,《意见》提出,要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
相关专家表示,掐尖、抢生源,以优秀生源来扬学校的名声,改善生源结构质量,甚至在中高考分数发榜后你争我夺互相揭短,这样不足外人道的招生现象屡见不鲜,其根基无非在于急功近利,不以教育的社会责任为意。教育行政部门不能止步于“禁令”,而要培根固本,建立多元的学校评价制度,不单以升学率高低来决定资源投入,多培育在基础领域深耕的教育家,而不是只会使劲儿掐尖的名校长,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才是中国教育成功的标志。
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否参加综合改革试点,由各地自行确定,教育部不做统一规定;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