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院士:先进校后选专业通识教育要加强
核心提示: 黄维院士:先进校后选专业通识教育要加强
原标题:黄维院士:先进校后选专业 通识教育要加强
本学期江苏省21.2万本科新生开始陆续走进“我的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江苏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主任黄维院士近日就改革本科教育、提高本科人才质量投书本报。
黄维院士说,本科阶段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人生“指数式成长期”的最后阶段。然而,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就读大学之前优于全球同龄人,却在本科阶段被“消磨”——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读了两年大学后几乎没有提高,而美国和俄罗斯的同龄人则取得了显著进步。无独有偶,在一项运用“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评估中国一所顶尖高校本科生学习成果的调研中发现,该校本科生在认知能力方面——记忆、分析、综合、评价、应用,较美国同类大学学生发展缓慢。而且,随着认知目标从“记忆”知识到“应用”知识的递进,该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美国同类院校学生的水平差异也越来越大。
黄维认为,“以生为本,激扬生命”是本科教育的使命,本科教育的灵魂在于“育人”,而非“制器”。“以生为本,激扬生命”,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以生命关怀去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愿,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增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灵活性和辩证性。
本科教育如何“以生为本,激扬生命”?黄维认为,高校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发现兴趣特长并得到满足。“选择专业的时间最好放在入学后1~2年。”黄维表示,这便于学生通过前期课程学习发现、定位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了解目标专业,理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设置通识课程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样很重要。”黄维介绍,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名校,均要求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不得低于总学分的1/3,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拓展学科视野,学习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创新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有三大类,分别为通识核心课程、通识限定选修课程、通识自由选修课程。其中,通识核心课程是全体本科生必修课,包括沟通与交际能力、环境可持续发展、伦理学、创新创业教育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环境保护意识与能力、全球视野以及对国家问题、政府决策的理解力和对本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等核心素养。(蒋廷玉)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