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教育观念的修正:“耳光”永远育不了人

核心提示: 教育观念的修正:“耳光”永远育不了人

近日,就网传多名军训新生被教师殴打一事,山东日照航海技术学校公开致歉称,事因新生军训时多次迟到,由于“严重违反学校规定”,造成了不良影响。涉事教师已停职,并拟开除处理。

作为一种失范行为,打骂学生层出不穷甚至见怪不怪的背后,隐伏着一些人教育观念的迷失与错位。在部分老师看来,“收拾”不听话的学生是天经地义的。在“一切为了学生好”的目标正义的裹挟下,忽视了教育手段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这种“只讲结果却忽视过程”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为“暴力育人”提供了生存空间,不仅给学生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给他们留下了难以消弭的精神创伤。

长期以来,学生通常被视为一个同质性的整体。实际上,他们的身世背景、生活经历、个性差异、心理特质本来就极为悬殊,却被集体地抽离了个性和特点,被硬塞到一个共同的身份之中,接受相同的教育,规训出相似的反应来。新生军训迟到固然违背了相应的纪律与规则,老师轻率糊涂地打骂学生,何尝不是一种背离社会规范的偏差行为?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看成一个“欠管教”的客体,这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教育观念在本质上就是教育功利化、工具化的产物。学生军训迟到了半个小时,这位教师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引导,而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暴力和身体伤害。这样的“暴力育人”不仅损伤了军训的形象,也破坏了军训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无疑为“暴力育人”敲响了警钟。

近几年频繁上演的军训暴力事件,需要引起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警醒。一方面,一些教师和教官综合素质不高,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不够,那种依然在陈词滥调中打转、在改革创新中踟蹰不前、在批评质疑中自说自话的教育理念,不可避免地会和学生发生摩擦与碰撞。如果采取体罚等强制手段,难免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军训只是磨砺学生的一种渠道,关键还在于日常的锻炼,让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坚韧、强大。

利用身份优势和教育特权对学生进行“暴力育人”,表面上或许会取得一定的成效,却难免会给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带来负面影响。少数教师之所以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甚至抱怨打不得骂不得,就在于他们教育理念的陈旧与教育方法的滞后,已经不再契合学生的需求。而走出对“暴力育人”的畸形迷恋,需要教育从业者实现教育观念的重塑和更新。(杨朝清)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