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高校赤字运行考验大学治理水平

核心提示: 高校赤字运行考验大学治理水平

截至5月14日,至少有7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了2016年度预算,媒体从中总结出“贫富差距较为显著,相差约179亿元”、“谁是高校首富?‘211’大学一定比‘985’大学穷?”等信息,忽视了高校自身发展历史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个体差异。笔者发现:除了浙江大学,只有几所高校出现微盈余或收支平衡,绝大多数高校收支不平衡、数亿赤字,通过上年结转、事业基金方才弥补差额。高校“赤字运行”考验一流大学的治理水平,更需厘清发展思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首先,强化“刚性管理、零基预算”意识,促使有限财务资源效用最大化。“刚性管理”即强调高校预算的严肃性,解决预算支出“两张皮”问题,没有进高校部门预算的项目不能随意开支,增加项目必须事先经学校层级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审议批准;“零基预算”是为解决预算不严谨,结余资金及时收回,供学校下一年统筹安排。

其次,加强预算审计量入为出,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学校既要不断开源节流,也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预算审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例如实验室建设不要盲目扩张,通过学部间实验室共享提升使用效率,高校实验室利用率低一直被诟病。但是,即便高校“赤字运行”也要不断完善师生的学习生活的软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学校的口碑主要还是靠师生的形象传播出去。

再次,不断提升校园幸福指数,增强高校内部凝聚力。学校管理者要注重增强师生员工的尊严感、获得感,充分发挥大学组织作用,妥善解决教职工亟需解决的群体难题,提高师生幸福指数。知识无国界,但知识分子一定有国度。共和国初建时期,一大批学者抛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冲冲重重阻挠回国效力,背后的动力即是看到祖国对高级知识分子的渴求,彰显了知识分子对国家使命感。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除个别教授奔着物质利益“走婚”,一些教授在高校间的流动看重的还是发展平台、科研团队、工作氛围,在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大背景下,倒逼高校完善内部各层级治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倘若各层级管理者对师生、对下属、搞一言堂、总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必定决策不民主、组织凝聚力涣散。同时,需要警惕“劣币驱逐良币”,管理者要胸怀大局,尤其是院系层面不能搞小圈子任人唯“亲”裹挟私心、“乌烟瘴气”,要大力扶持有创新能力的青年教师,要让优秀教师体会到校园、院系即“家园”,实现“信仰留人”,激发其对学校、对院校的使命感,才不会萌生退意。

最后,重视大学的再生能力,完善大学捐赠制度建设。大学与企业不同,大学不会因为一时的决策失误导致资本蒸发迅速倒闭,相反可能会因为有众多校友的支援而重新站起来。但是,考察众多高校的募捐能力其实很差,一方面是校友在校期间未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所以努力提升在校生的幸福感刻不容缓;另一方面是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校友基金会作用发挥不明显、亦不透明,于是有富豪情愿将钱捐给外国高校。考察世界大学排行榜,一些私立高校往往居于前列,其捐赠制度应该有可供借鉴的地方。至少增强社会捐款使用的透明度,方能赢得外部信任。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