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粤“双高”大学建设成效显著44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核心提示: 粤“双高”大学建设成效显著44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原标题:新增200多名国家级人才 44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一年多来,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成绩单”怎样?15日,全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参建高校书记、校长现场推介建设经验。经过一年多建设,参建高校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增200多名国家级人才,44个学科跻身ESI(注:ESI指“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全球排名前1%,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实习生 刘晓蕙

亮点1.机制体制改革成为发展突破口

机制体制改革是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突破口。过去一年,在科研组织管理制度、岗位设置、薪酬分配、科研评价等各个方面,参建高校研究制定了整体建设规划和改革方案,加强大学顶层设计。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介绍,该校制定了《高水平大学建设与综合改革方案》《高水平大学建设改革28条》等系列改革措施,释放改革红利,致力建设“学科高原”,以龙头学科带动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两个学科入选重点建设项目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尝到了人事改革的“甜头”。该校校长仲伟合说,学校成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学校,学校以“云山学者”岗位计划为平台,快速启动面向全球的高水平大学项目人才招聘专项,聘用了7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超过该计划实施5年来的总和。同时聘用了首批11名校内教师为“云山学者”。

亮点2.新增研究生基地56个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去一年,广东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中屡获大奖,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文章的学校数和学生数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小明介绍,该校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已有84人次以并列第一作者和署名作者身份在《Nature》、《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7篇,班级团队入选中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2015年,全省新增研究生基地56个,培养研究生近10000人,同比增长11%。尤其是由省教育厅与佛山、东莞、中山市搭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企业项目为纽带,不仅给企业解决了100多项实际技术难题,而且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亮点3.组团到哈佛招贤吸引150多海外英才

高水平大学建设,先要集聚一批高水平人才,这成为17所参建高校的共识。2015年以来,包括柔性引进的人才在内,参建高校共新增国家级人才200余人,其中院士6人、国家杰青14人、长江学者28人、“千人计划”人选115人。特别是“千人计划”人选增加了88人,年增长5倍多。

广东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不久前,省教育厅和省外国专家局组织14所高水平大学参建高校,到美国哈佛大学召开了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高层次人才招聘会,现场与150多名海外精英签订意向书。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介绍,在哈佛大学的招聘中,中山大学学校组织了海洋学科群、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专题宣讲和高层次人才洽谈活动,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180多名人才参加洽谈,表达了到中大发展的愿望和决心。

亮点4.44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

随着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推进,广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目前,我省高水平大学参建高校共有44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与2015年1月相比,新增9个学科,增长26%;另有4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

其中,中大农业科学、化学和临床医学等1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前1%学科领域数仅次于北京大学,与浙江大学并列国内高校第二位。

亮点5.共建近30个研发机构服务企业逾2000家

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2015年,各参建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奖励10项,占全省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总数的77%;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50项,占全省的50%;拥有专利19202件,同比增长31.45%。参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基地、技术转移机构等平台近500个,其中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合作共建近30个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企业超过2000家。广东工业大学与佛山南海区共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成功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一研发机构建立了精密装备、机器人等创新中心孵化等60余项,孵化企业38家,吸纳社会投入超4亿元,联合培养学生300余名。

高校成绩单

7所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中山大学

推进四大平台建设

罗俊介绍,中大以构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等“三大建设”为抓手,牵引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其中,推进“天琴计划”大科学工程和“海洋科考船”大科学工程,“天琴计划”力争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海洋科考船”将围绕“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形成海洋科学学术高地。以国家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培育建设目标,推进四大平台建设,包括南海海洋、精准医学、微电子芯片研发、高精度数值风洞。

华南理工大学

科研平台居全国高校前列

杜小明介绍,2015年,华工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0项,获得资助经费超过1.89亿元,居全国高校前列。2015年申请发明专利2068件、授权871件,分别排名全国高校第4位和第7位,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名全国高校第1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000件。新增了20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公共政策研究院获批首批国际级高端智库,学校现共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14个,居全国高校前列。

暨南大学

国家级人才增加48人次

胡军介绍,该校实施“暨南千人引智计划”,计划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期间引进1000名各类人才,包括200名高层次人才、200名优秀青年学者、200名博士后、200名专职科研人员、200名讲座教授。一年来,国家级人才增加48人次,省级人才增加61人次,人才总量增加了1倍多。学校建立了能进能出的准聘长聘制,能上能下的分类管理制和能高能低的多元薪酬制,并优化人才引进流程,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

华南农业大学

加强理工科和交叉学科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介绍,华农通过资源整合,对学科、学院进行调整,加强理工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完成了5大重点学科群及12个支撑学科建设方案论证,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学科群建设方向,细化了项目经费投入,确定了建设方向负责人,组建跨学院研究团队。接下来,华农力争人才数量稳步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国家级人才数量有新突破,例如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完成每年150位博士新增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南方医科大学

全方位对接“卫生强省”战略

南方医科大学校长余艳红介绍,该校发挥附属医院学科、人才和管理优势,对接“卫生强省”战略。南方医院、珠江医院着力打造国家医疗中心和华南医疗中心,建设医疗卫生高地。学校还以学科共建帮扶的模式,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成功接收了从化区中心医院,成立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初步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医改要求。

华南师范大学

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介绍,一年多来,华师有效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受到高度评价。本科生分别在国际顶尖刊物《Science》《Nature genetics》上发表学术论文,有6篇论文入选全国第四届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入选篇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其中获批中荷两国首个高校国际联合实验室,省部级以上平台基地总数达到63个。

广东工业大学

产学研合作创新获大奖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介绍,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达到4个,2015年新增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超过54个,2个省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重点实验室”,其中佛山、东莞、广州、河源四个研究院被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已与1000多家企业开展技术、人才合作,带动产业增加值超20亿元。

3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

南方科技大学

人均科研经费增长一倍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介绍,该校引进全职教授220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4人,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29人,“长江学者”8人,杰青6人,青年“千人计划”专家46人。2015年南方科技大学获竞争经费总额1.53亿元,是2014年的3倍,人均科研经费100万元以上(人均增长一倍)。预计2016年人均科研经费可达到150万元以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理工类专业比例升至62.5%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郝志峰介绍,该校围绕佛山创建国家级创新城市和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工科专业集中度上升到47.9%,理工类专业比例达62.5%,构建了“以工为主”的架构。同时,构建了“高校+高端研究院所+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与新加坡·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协会共建了佛山南海研究院等高层次科研平台。

东莞理工学院

打造智能制造新型学科群

东莞理工学院校长李琳介绍,该校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专业群,推进学科方向凝练和交叉融合,改变原来按单一学科分别建设的模式。经过建设,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学科实力和水平有明显提升。2015年,5大核心学科获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8项(比2014年增长35%),横向科研项目80项(较2014年增长56.9%),科研合同经费累计达6210.84万元(较2014年增长121%)。(吴少敏)

许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