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写在习近平二〇一七年首次出访之际

核心提示: 写在习近平二〇一七年首次出访之际

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亮未来——写在习近平主席二〇一七年首次出访之际

“习近平主席将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描绘蓝图……”2017年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前夕,中外记者涌向外交部蓝厅,抢发出访信息,期待精彩行程。

人们的耳边响起2017年到来之际,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

始终如一的“希望”,承载着中国对于人类未来的祝福与畅想,凝聚了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建设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24次出访,足迹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51个国家。坚实步履铺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为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首次出访,习近平主席将如何阐释“人类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一人类发展的重要命题。人们等待着答案,期待中国领导人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作出深刻阐释。

古老的中国智慧焕发新生机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

追本溯源,这一概念可以在“和”文化中找到源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

外交是历史文化的映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

“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闻名于世。当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再到政治外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立体网状结构已逐渐形成,联动效应无处不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成为现实写照。

世界经济疲弱,低增长、低利率、低贸易和低均衡的态势成为不少国家的通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成为导致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减少一半以上的重要原因;南北贫富差距明显,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面对种种发展困境,该如何推进共同繁荣、给全球经济注入持久的增长动力?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给小岛国和沿海发达城市带来灭顶之灾;资源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类文明的延续;关于人工智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担忧一度甚嚣尘上……面对关系存亡的种种隐忧,该如何书写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捍卫人类共同的家园?

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细心观望,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挑战面前,认清了一个道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唯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胸襟,“穷则变,变则通”的眼光,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有专家断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原本应有的生存状态,但是这种原本应有的状态却屡遭人为破坏而急需再造。”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在深刻把握时代潮流与历史大势的基础上,呈现给世界独具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各国共同发展有机结合的高度自觉。

随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多个场合深刻诠释“命运共同体”,向世界传递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

打造命运共同体始于周边,造福周边。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蹄疾步稳。中国—巴基斯坦,“打造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中国—越南,“不仅仅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更是利益相融、目标相同的命运共同体”;中国—老挝,“携手打造牢不可破的中老命运共同体”;中国—柬埔寨,“继续做高度互信的好朋友、肝胆相照的好伙伴、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的务实行动。

打造命运共同体面向区域,全方位布局。中国牵手地区发展,整体合作意愿不断提升。近年来,“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推动中拉关系实现更大发展,打造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层面的命运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书写了中国对外合作的新篇章。

由点及面,命运共同体意识引领的行动,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不断增加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在世界范围内激发“最大公约数”,收获了越来越响亮的国际回声——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哲学,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每一个国家都通过与其他国家保持多样性关系在国际社会上共存,从而实现各自的成长,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置身国际社会,必然要与其他国家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意识。”

……

成功的中国道路贡献新方案

使命的意义和价值如同航程中的灯塔,指引正确方向,赋予劈波斩浪的信心和力量。在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看来,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在21世纪的重要使命。

前行,难免坎坷波折。如何跨越荆棘沼泽,如何避开暗礁浅滩?习近平主席给出一条清晰的中国路径。

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五位一体”的清晰脉络,形成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描绘了国际关系发展的美好前景,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是实践命运共同体的主要途径。

“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商量着办”,以简单朴实的方法,道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真谛。

由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一书中写道,习近平强调的这种“商量着办”,与过去西方国际政治学宣扬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秩序”“日不落帝国安排”“雅尔塔秩序”以及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显然大异其趣。

当前,伴随中国同大国关系发展稳中有进、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日益巩固、同发展中国家合作风光正好,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在主要大国中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初步构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率先垂范。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是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称,“世界大国面临着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不确定性”,许多人认为世界和平从未像今天这样脆弱……在安全的威胁下,如何驱散弥漫的硝烟,为国际秩序撑起公正合理的天空?

2014年5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习近平主席倡导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习近平主席再度强调,“抛弃过时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是当务之急”,呼吁各国为维护全球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以新安全观为导向,中国努力为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方案,为推动伊朗核、叙利亚、南苏丹、阿富汗、朝鲜半岛核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斡旋、发挥建设性作用;倡导处理南海问题“双轨思路”,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坚定致力于同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深入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是遵循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

过去30多年,新自由主义全球扩张导致严重社会矛盾,由此引发的贫富差距日益悬殊。根据慈善机构乐施会的研究,2016年,占全球总人数1%的富人群体所拥有的财富可能超过其余99%全球人口财富的总和。

如何才能让世界各国携手走向共同发展繁荣的未来?如何才能让各国人民共同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中国在不同场合、不同维度寻求解决方案。

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中国提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发展理念,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亚太经合组织利马会议,中国继续唱响“开放型经济”,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提供方案。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一系列倡议和行动,旨在消除全球发展鸿沟,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才能系牢命运共同体的坚固纽带。

“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2016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秘鲁国会演讲时进一步阐释了“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的内涵。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切呼唤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

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倡导和扩大参与世界范围的文明对话交流。2017年,中国将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更将把亚洲文明的多样性转化为扩大交流合作的动力。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着眼于命运共同体的持久未来。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总结历史规律,发出深刻警醒:“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提出了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概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理解“生命共同体”,国际社会唯有携手同行,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可能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近期,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就能源可及性、可再生资源、能效共同制定了行动计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中国提出的南南合作“十百千”项目稳步推进……将人类与生态的命运共同规划、协调统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前瞻性更为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延续性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丰富的中国实践催生新理念

知之非艰,行之为艰。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已明确、路径已绘就,国际社会共同瞩目:人类发展的长卷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以怎样的方式徐徐铺展?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境界。以此为追求,中国将治国理政的经验同世界各国交流共享,以自身发展带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二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与此同时,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五大新发展理念到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不断完善,新战略新举措落地生根。

瞩望中国一路走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智库研究中国,试图破解中国成功的密码,越来越多的外国政要将目光聚焦东方,试图从中国的成果实践中汲取经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至今已在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发行620多万册,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秘鲁总统库琴斯基甚至直言:“中国发展代表着世界的未来。”

2016年举办的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被视为二十国集团历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一次峰会。许多国外媒体和学者分析认为,这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发展理念正在成功“全球化”。加强创新与结构性改革是中国为世界经济开出的“中国药方”,这一理念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理念与经验,同峰会主题以及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份责任。以此为指引,中国向世界提供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公共产品,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注入新动力。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必将回馈国际大家庭。”遵循这一逻辑,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提出一系列中国理念、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

中国深耕细作,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带头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一带一路”宏大倡议自2013年秋天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建设进度和成果远超预期,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共建合作协议,20多个国家同中国开展国家产能合作,一系列早期收获项目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从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带头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为更加开放繁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努力;再到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推动降低贸易成本、加强贸易投资政策协调……中国正以一系列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全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全球治理领域展现大国担当。

今天,中国正同世界各国携手耕耘,让人类实现持久和平、持续发展进步的目标不再遥不可及。

“从落实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国际社会期待中国继续发挥领导作用来应对全球共同的挑战。”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充分肯定中国在人类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方面所作贡献的同时,对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领导力提出了进一步期待。

“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如今的中国,正以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人类美好未来的开创者。

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从人类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人民利益的理念,成为推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道路上的战略引领。

从2017年元月瞻望未来,人们无比期待国际社会共同汇聚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之中,给世界带来和煦春风,开启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时代。(本报记者吴绮敏、杜尚泽、赵成、杜一菲)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