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免费打印暗藏隐私泄露恶意营销风险 消费者咋办
核心提示: 扫码免费打印暗藏隐私泄露恶意营销风险 消费者咋办
门诊问题
扫码免费打印照片遭遇陷阱,消费者如何维权?
门诊专家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华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徐俊
专家观点
◇微信扫码免费打印照片暗藏着被恶意营销、个人隐私泄露、财产遭受损害的风险。
◇二维码营销属于新生事物,具有自身的特点,司法实务中对违法二维码链接行为的监管和惩处难度较大。
◇消费者扫码后,如果发生隐私被泄露甚至被盗号等现象,微信照片免费打印设备提供者和商家即可能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及违反了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告管理、互联网管理规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维权。
据2016年12月31日《华商晨报》报道,沈阳市民孙女士近日在商场扫码免费打印照片后,莫名加入了多个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每天发送垃圾信息让她头疼,即便删除了公众号订阅,依然会被莫名其妙地加入其他公众号。另据2016年12月26日《福州晚报》报道,郑州市民小宋在一处微信照片免费打印机前,扫了扫二维码并关注微信号后,却未出现上传图片的指令。仔细一看,才发现刚才加的居然是个做微商的个人微信号,指示牌上原来的二维码上贴上一张更小型的二维码,有人用这种方式在圈粉。近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某女子用微信打印完照片之后,微信号即被盗了,有人冒充她向其微信好友发卡号要求打钱的新闻,以此提醒公众注意扫码安全。
扫个二维码,就莫名其妙被“圈粉”,甚至账号被盗……“捆绑”链接暗藏巨大风险。二维码营销作为新生事物,法律边界在哪里?一旦受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如何保障?笔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陈华和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徐俊。
微信扫码免费打印有哪些法律风险
徐俊表示,如今,微信扫码免费打印照片随处可见,市民在逛街购物消费时,顺手扫一扫屏幕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免费照片打印立等可取,还可以有多种lomo模式的选择,大大增加了出行购物的愉快体验,而且提高了商家的关注度,既实现了广告的精准投放,还可增加设备供应方的广告量,可谓多赢。然而,“免费扫码”不一定都是“馅饼”,其背后可能暗藏“陷阱”与风险:
风险一:遭遇恶意营销。有的商家故意提供虚假链接或在机器上再人为覆盖一层二维码,扫描了这些二维码,就会进入广告平台。有的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在程序上做了“手脚”,如果扫了码,就会被强行安装“流氓软件”,不断弹窗推送广告,甚至自动进入广告链接。
风险二:个人隐私被泄露。扫码关注公众号会让商家直接获取消费者的昵称、图像、账号等信息,这些公开信息虽然不属于隐私范畴,但个别恶意搜集消费者隐私的商家,还会通过各种诸如注册赠送奖品等活动,搜集用户的真实姓名、住址、联系方式、银行卡号等信息,一旦将上述信息与朋友圈地理位置、家人朋友照片结合,就有可能全面掌握用户的消费偏好、收入、经常活动地、人际交往等敏感隐私信息。
风险三:遭受财产损害。二维码作为网页的链接路径和程序的下载接口,一旦通过扫描二维码链接进不法分子提供的木马病毒程序,那么消费者在手机上操作绑定的银行卡时,账号密码会被一览无余,银行卡内的钱款有被盗刷的风险。
违法二维码链接为何层出不穷
那么,违法二维码链接为何层出不穷?陈华认为,公众号作为商家的广告宣传平台,以要求消费者关注为条件来提供“免费”打印,照片服务本质上仍属于市场营销行为,应当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但二维码营销毕竟属于新生事物,具有自身的特点,导致实务中对违法二维码链接行为的监管和惩处难度较大。
首先,二维码传播的隐蔽性强。二维码传播具有被动扫码才能关注的特点,而且只有被消费者扫码关注后才能发现是否违法违规,无法做到事先审核和全程监督,除非被举报,否则被发现的概率极低。
其次,微信证据主要是以电子证据的形式存在,不良商家达到窃取隐私、盗窃账号等非法目的后,经常删帖或另开新号,取证难度大,完整的证据链条不易形成,且因受制于网络虚拟的特点,查找加害人及受害人的难度均较大。
再次,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服务号后进入相关程序,打印出来的照片底部印有商户的相关信息,但此商户不一定是提供场地的商户,而且设备提供方依靠高科技,使得每次扫描相同的二维码打印出的照片,底部出现的广告却不同。在这种运营模式下,加之是“免费”打印,导致一旦发生纠纷后,法律上对责任主体的认定和过错程度的界定难度较大。
对违法二维码链接,商家有何责任
就纠纷发生后,消费者如何维权的问题,陈华表示,消费者扫码后,一旦发生被“圈粉”、隐私被泄露甚至被盗号等现象,微信照片免费打印设备提供者和商家可能会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违反了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告管理、互联网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维权。
一般而言,设备提供者和商家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二维码的真实链接指向、扫码后果或者让消费者知道商家是在做广告,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链接进入广告平台,这种行为属于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为。同时,也剥夺了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意向和兴趣,自主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或服务的权利,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如果设备提供者和商家未经许可就擅自获取用户头像、用户名、昵称,甚至银行账户等个人隐私信息,设备提供者或商家可能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将被视具体情况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此外,设备提供者和商家有对消费者信息安全加以保障的义务。对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设备提供者和商家有保障信息安全的义务。扫码设备提供者或商家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有过错的,因保管不善被泄露或非法倒卖,导致公民遭受人身和财产损失的,应在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消费者如何加强自我保护
徐俊认为,消费者在进行微信扫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微信号已成为个人重要的信息终端,通过对微信朋友圈的图片、地理位置、头像、昵称及微信支出等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情况,甚至分析出其经常活动地、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所以个人隐私保护绝对不能大意,应当高度重视。
二是微信扫码前,要仔细查看二维码提供方的主体身份,核实其来源是否正规,同时,还应认真查看是否存在“码中码”等现象,选择官方或正规途径发布的二维码,避免扫描路边等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确保自身账号安全。
三是在陌生网页上不要随意输入个人信息,来历不明的程序不能随意安装。二维码链接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网站提供链接路径和下载程序。对于前一种情况,只要不输入信息就不会出现信息泄露的问题;对于后一种情况,如果下载并安装了不明程序,则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导致银行卡被盗刷等不利后果。
四是一旦出现扫码后账号被盗等情形,应立即挂失或修改绑定的银行卡密码,要及时向微信运营商投诉,申请密码找回。此外,还应及时通过朋友发布微信被盗信息,提醒微信好友注意安全。对于发生关联银行账户被盗等情形,遭受财产损失的,则应及时报警。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