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打造职教升级版:为“中国制造”潜心造匠
核心提示: 宁波打造职教升级版:为“中国制造”潜心造匠
(记者 李佳赟)巨大的机床发出嗡嗡的轰鸣声,一件件用于塑造汽车零部件的模具出炉……在8000多平方米的宽敞厂房里,身着工作服的“工人”熟练地操纵着机器,这里正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模具学院培养高技能模具人才的“教学工厂”。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速,高端技能人才需求巨大而迫切,宁波职业教育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工厂搬进学校、对标国际水准、“扎根”产业土壤……宁波职业教育的一系列“组合拳”,让职校学生不再是仅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而是产业链上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蓝领技工变身“创意家”
职教转型顺势而变
“哒哒……哒哒……”缝纫机的运作声渐次响起,柔软细致的布料在年轻的手中被缓缓剪裁。这些融入了原创设计性的“襁褓之作”,经过“宁波纺织服装协同创新中心”等校企平台的“转化”,将成为市场上的新作。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时装学院院长张福良表示,过去学校主要培养纺织服装生产线上的“蓝领技工”,随着“机器换人”的进程不断加快,机械性的重复劳动很容易被取代,因此学院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开设了专门的时装管理专业和个性化定制等课程。
“我们专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既要有工匠的技术,也要有艺术发展的眼光,同时要兼具国际国内协同创新能力,以引领当地的产业时尚升级。”张福良表示。
从生产线上的“蓝领技工”,到“点石成金”的时尚设计人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转型之路,是宁波职业教育提档升级、助力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
随着“互联网”浪潮激荡全球,传统产业嫁接大数据激发了巨大活力。为了让电商人才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宁波职业教育力促电商与实战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比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就在原有的产学研联盟基础上,成立两家实体公司,并以这两家公司为载体,逐步形成了班级与企业合一、办公室与教室合一、教学与业务合一、学生与学员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的“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宁波市教育局职业教育处处长陈鸿洋表示,如今,产业转型升级涌现出了很多新业态,职业教育也不应该缺位。在当下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刻,宁波职业教育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加快市场创意、电商等人才的培育,尽快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
图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室 王国海 摄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随着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全球化”走向纵深,宁波也以“全球眼光”布局职业教育发展,开放多元的宁波职教越来越走出“国际范”。
45位学生在德国专家的指导下,正在进行精密机械加工领域的“实战”训练。在这个由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和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院合作的“混血班级”中,学生正“手握”德国经验,对接“中国制造2025”。
作为教育部首个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改革试验区,宁波职业教育正向国际标准看齐。
目前,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已与英国诺丁汉中央学院合作签署中英IMI合作项目,在汽车专业引入英国汽车工业学会的教学与认证体系;中英时尚设计学院、宁波TAFE学院等一批中外职教合作项目也在宁波“落地生根”……
在“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之时,陈鸿洋认为,若要打造职业教育升级版,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接是必由之路。
“随着全球化加速,不通晓国际标准、不掌握国际规则的技术工人,迟早是要被淘汰的。”陈鸿洋表示,创造性地引进德国、英国等国的职教体系和经验,有利于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融合,培养外向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性人才。
而随着宁波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步伐加速,职业教育在“走出去”上也取得突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内唯一的“中国职业教育援外培训基地”,在非洲贝宁建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院;宁波外事学校在罗马尼亚设立分校,开创了中国中职教育境外办学的先河……
从引进国际先进职教教学模式,到向国外输送宁波优质职教资源……如今,宁波职业教育正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图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企业师傅指导下进行实操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摄
职教“扎根”产业土壤
与区域转型紧密对接
如今,宁波成为“中国制造2025”全国试点示范城市,宁波职教也雄心勃勃,以实践经验“锤炼”工匠精神,将区域产业转型作为实训“主战场”,为“中国制造2025”潜心造匠。
宁波各区域有不同的块状经济模式,一些高职院校纷纷联合社会力量到县域布点办学,基本形成象山建筑、宁海模具、奉化服装、鄞州机电等主干专业布局,以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有机衔接。
比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海县政府、中国(宁海)模具城合作建立宁海产学研基地,近期又成立宁海职业技术联合学院,成为当地模具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推手。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模具学院副院长汪建武说,这种“厂中校、校中厂”的模式,可以使学生接触并掌握最新的设备和技术,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这是以前单一的学校教育所无法提供的。
“这是迎合了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是学校、企业以及学生‘多赢之举’。”陈鸿洋表示,“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职校育人目标已不仅仅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而是培养产业链上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12月,《宁波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提升工程》下发,宁波将打造30个中职品牌和20个优势特色专业,开设名师和大师工作室各30个。重点打造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集实习实训、职业培训、技术革新于一体的20个校企共建高标准实训基地……
诚然,如今宁波正积极打造职教升级版,为“中国制造”潜心造匠,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中,一批批年轻的“时代工匠”正站在产业链的中高端,转动起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齿轮”。(完)
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