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泉州城南“海丝”记忆越千年

核心提示: 泉州城南“海丝”记忆越千年

中新社泉州12月21日电 题:泉州城南“海丝”记忆越千年

中新社记者 孙虹

“泉州沉淀太多层岁月,而且它们都还活着,这座城市,因而就像个藏宝之城。”中国“80后”作家蔡崇达在回忆家乡福建泉州时曾这样写道。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的泉州,吸引越来越多人来此“寻宝”。

泉州寻宝何处去?在当地民俗专家杨声荣看来,当属“聚宝城南”。

以天后宫、德济门遗址为起点,以两条南北向的青龙巷、聚宝街为轴线,构成了泉州城南地区的基本骨架。在杨声荣引领下,记者走进泉州城南,走街串巷,寻找穿越千年的“海丝”记忆。

全长仅400米的聚宝街两旁,满眼都是凤凰树,古老闽南建筑,以及带有异国风情的建筑物和教堂。在泉州港最为鼎盛的宋元时期,那些载着奇珍异宝来到泉州的“番船”,常顺流而下,由后渚港进入晋江,经蟳埔、法石直入顺济桥码头停泊,然后用小船把货物经圆通港载到如今的车桥头起卸,就近在这条街上交易。

“那时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来自五湖四海的珍奇宝物都汇聚在此,故取名‘聚宝街’。”杨声荣说,八九百年过去了,走在这里的大街小巷,“海丝”遗存仍随处可见,可以依稀感受到海洋文化滋养遗存下来的一些信息。

在聚宝街中段,大名鼎鼎的道才巷像一条细细的纽带,将聚宝街和青龙巷连通起来。这条宽不足一米的小巷,仅仅能容纳一辆电动车勉强通过。置身其中,犹如立于城市“一线天”,可欣赏两侧高墙“出砖入石”、古榕盘根交织等景致。

泉州有句俗语:“金青龙、银聚宝。”如果说,聚宝街可比为今天的“王府井大街”,那青龙巷便是宋元时期的“华尔街”。235米长、5.5米宽的青龙巷,是古泉州最繁华的商圈,当铺、银号以及明朝政府专为接待藩商所设的“来远驿”,都分布其中。

“青龙巷还是当时达官贵人的聚集地。”杨声荣告诉记者,青龙巷有多处保存较完好的古厝和民国侨居,如清朝台湾总兵林拔瑞故居、中西合璧的黄雪珍民居、李妙森的荷兰式番仔楼,以及见证“海丝”贸易的蚵壳大厝等。

“它们是宝贵的财富,是记忆中的‘乡愁’。”泉州市鲤城区临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董宗雄说,这些具有“海丝”特色、东南亚风格的房子,已悉数被列入正在建设的“聚宝城南·泉州闽南文化生态园”项目中。

当地官方正通过整修、提升、业态优化等“微扰动”手段,传承“海丝”文化,还原历史沉淀,展现市井民生,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街区,将城南打造成泉州最具影响力的一张“海丝”文化名片。

董宗雄表示,将努力把聚宝城南文化街区打造成一个密切泉州与“海丝”沿海城市的交流平台,一条延续泉州与台湾同胞同根同源的脐带,一个传承闽南文化的生态区。(完)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