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风云气象卫星摇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核心提示: 探访中国风云气象卫星摇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上海12月11日电 题:探访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摇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记者张建松
一眼望去,宽阔笔直的马路上车辆不多,金黄色银杏树与绿色香樟树在路边间隔而立,浓密的枝叶后,掩映了许多高高低低的现代化楼宇。这里就是位于上海西南的闵行航天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所在地,同时也是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摇篮”。
迄今为止,我国共成功发射了15颗风云气象卫星,它们全都“诞生”在上海。1969年,为改变我国气象卫星受制于人的局面,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指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在当时基础工业薄弱、航天人才紧缺的条件下,依托上海工业优势,从全国各科研院所抽调精英,迅速组建了我国的气象卫星研制团队。
40多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攻坚克难,相继开展了两代四型风云卫星研制任务。以单数命名(风云一号、风云三号)的是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在500-1000公里的轨道上围绕着地球,对全球气象进行巡视观测。以双数命名(风云二号、风云四号)的是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在离地面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定点对中国上空进行持续气象观测。
静谧持重的上海市闵行航天城,集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等航天器的研制于一体,将原先分散在上海各区的 20多个航天科研单位汇集于一地,现已发展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航天人的城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有近2万名员工,平均年龄仅34.6岁,许多年轻人都是踏着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步伐一起长大的。
走进“弹箭星船器”各类展品琳琅满目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展览厅,与高大威武的火箭和导弹比起来,风云气象卫星的家族成员“个头”虽不高,但它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程度,却无与伦比。每年,风云气象卫星的云图被数以亿计的引用,是我国最大的遥感卫星数据库;每一天,全球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风云卫星数据。
目前,“风云家族”中在轨业务运行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是风云三号B星和C星,已经完成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迭代。风云二号卫星有D、E、F、G三颗卫星在轨运行。刚刚成功发射的风云四号卫星,是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星。今后,将逐步接替风云二号的业务,不仅实现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更新换代,也正式宣告我国静止轨道卫星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风起云涌七余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云四号卫星总指挥陈文强满怀豪情地说,“风云四号不仅平台新、载荷新,研制队伍更新。7年预研、7年研制的不平凡历程,我们靠的是吃透技术的那股子狠劲、精益求精的那股子拗劲、集体闯关的那股子干劲。风云四号首发星的成功,只是这支团队走向世界舞台的起点!”
站在遥远的太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风云四号对卫星的装配精度要求极高。例如,要求直径达3.4米的安装面相对主基准平行度不能超过2根头发丝的厚度;在36000公里的高空对地球进行扫描拍照时,卫星载荷镜头对地面的指向精度偏差不能大于5个角秒,也就是时钟的秒针滴答一下,每秒转过的角度的1/4320。
2009年,总装团队首次在卫星研制领域引入虚拟装配技术,通过对卫星装配全过程的工艺路线规划与人机工程验证,采取了各类有效防范措施解决了37项装配问题;同时,通过pAD实现数据包在线记录,通过在线装配检测修正和激光跟踪仪,实现平台高精度装配;通过高精度质心控制实现整星“零配重”,可携带更多燃料并减少变轨时的燃料消耗、大大延长卫星在轨寿命。
风云四号的两台主载荷是她的“明亮双眼”,对洁净度和温湿度有极高要求。在将卫星从上海运送到发射场过程中,为确保一路“零污染”,总装人员专门“量身定制”了防污染包装箱、高洁净的“宇航服”,并采取了不间断的吹氮保护、真空试验低温吸附技术、转运防结露等措施,全程提供“高洁净”的居住环境,一直持续到卫星发射前45分钟。
“我们是发射前最后一批离开卫星的人,在长达7年多的研制过程中,将她从一个个零部件变成了一颗完整的星,早已经把她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呵护。”八院卫星总装单位科技处处长朱胜利感慨地说,“在风云四号卫星发射升空那一瞬间,我们的心情就像送别出嫁的女儿一样,尽管满怀不舍,但更多的,是对她的期待和祝福。”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