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西部“新市民”的半城生活:进得去的城 离不开的乡

核心提示: 西部“新市民”的半城生活:进得去的城 离不开的乡

兰州5月30日电(记者屠国玺、陈斌)34岁的席红和丈夫刚刚在县城里买了房子,距离乡里老家30里地。购房用去他们这10多年积攒下的30万元,再加上7万元的借款。尽管已经住上11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3居室、拿到红色房本、成了新市民,但他们仍然需要继续自己“半城半乡”的生活。

作为西部千千万万就地城镇化进城农民当中的一对,他们需要一次又一次往返城乡之间。城镇化对这些新市民来说,既是进得去的城,也是离不开的乡。

黄土高坡上的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丁沟乡梁庄村,是席红丈夫的老家。12年前,席红从当地另一个村庄嫁到了这里。

但两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人,所能有的生活选择并不多。天天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既不愿意也不甘心。到城里打工是现实的出路,因为不想离家太远,席红和丈夫选择就近到县城打拼。

10多年里,席红做过小地毯厂的女工,摆摊卖菜,到现在租房经营一家五金店;丈夫在液化气公司工作,靠着肩扛一罐罐液化气的辛劳,两人终于在城市立足。现在他们每个月能有7000元的收入,这在当地是可观的收入。

收入多了,就想着要改善自家的居住条件。但与此同时,一个“两难”的选择题也摆在席红和丈夫的眼前:是把农村的老房子进行改造重修,还是在城里买一套房子、告别租房的日子?

乡里的旧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土木结构,现在已经有不少小裂缝,是到了要进行改造重建的时候。但席红和丈夫一提出旧房重修的想法,就被公公婆婆直接否定。席红知道,不是他们不愿意在乡里住上好房子,而是公公婆婆坚持认为,“在城里买房,对后人们的发展更好。”

几番合计之后,一家人决定在城里买房,并且是一所学区房,离当地排名靠前的中学和小学都很近。

尽管城里有房子之后,席红叫公公婆婆进城,但他们没有答应,因为不想给后人增加负担。

“乡里的家是离不开的”。在席红和丈夫看来,乡里的家,既是60岁公公婆婆常年的居所,也是他们的“补给基地”。公公在家里负责养猪、养羊,婆婆在田里锄草。8亩地,种了玉米、土豆和胡麻。到春种秋收的时候,席红夫妻每个星期都要从城里回到乡里的家帮忙。临走时,公公婆婆总要装上不少的农家东西。  两位老人也都知道,“城市里迟早也要进去”,因为得了病,还是需要到城里治。“等到我们身体不行,干不动农活的时候,就进城去养老。”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在进入加速城镇化的阶段。以甘肃省为例,2015年甘肃省城镇化率为43.19%。按照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到2020年,甘肃省城镇化率将超过50%,约有3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其中大部分将以就近城镇化的形式实现。

对于经济欠发达、产业吸纳能力较弱的西部地区来说,实现城镇化的路径必定和东部地区有所不同。为了能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许多农民都有进城生活的需求和盼望,但在此基础上,通过将其在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利益分配权与户口变动脱钩的政策帮助,农民可以更加有保障地渐进式实现城镇化。

而在此过程中,西部地区有许许多多和席红一样的新市民,以各自不同的期许出发进入城市生活。在现代化城市社区的敞亮住房和难以割舍的乡村老家之间,他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往返,努力追寻更好的生活。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