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专家呼吁:中国扩大磁悬浮规模 2020年建5条商业线

核心提示: 专家呼吁:中国扩大磁悬浮规模 2020年建5条商业线

磁浮时代悄然而至,正在引发越来越高的关注。

11月27日,在“2016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实验室主任钱清泉透露,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5条以上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线路,相关建议已递送中央,“目前来看问题不大”。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2015年10月份,由包括钱清泉在内的1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大学教授联合署名了一份《关于加快中低速磁浮交通推广应用的建议》,希望明确中低速磁浮交通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扩大应用规模。

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市轨道交通发展进入快车道,至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约1.8万亿元,带动的产业规模约2.5万亿元,完全可以容纳中低速磁浮交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而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亟待解决城市交通、能源和环境等问题。中低速磁浮交通具有振动噪音小、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等优势,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院士呼吁重视磁悬浮战略

虽然我国自1980年代就开展了磁浮交通技术研究,但直到今年这项技术才在国内掀起关注热潮。

今年4月1日,国内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施工、自主管理的长沙中低速磁浮正式通车试运营。长沙中低速磁浮连接高铁长沙南站和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全长18.54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此前,上海已经有一条中德合作开发的磁悬浮商运线。

不过,相比国际,我国中低速磁浮交通仍然起步较晚。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都是从事磁浮交通技术研究的主要国家。

在业内人士看来,院士们的迫切心情,和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城镇化战略中,中低速磁浮交通不仅能提供轨道交通支撑,解决传统轨道交通振动、噪声问题,还能延伸传统轨道交通产业链。建议书认为,“中低速磁浮交通建设过程中,可最大限度避免拆迁矛盾,投入运营后,可减小噪声和振动对周围居民的干扰。”

钱清泉表示,中低速磁浮的作用可以和轻轨、单轨相比。地铁虽然运量大、能耗低,但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太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特别注意到,就工程造价来看,建议书称,长沙磁浮工程造价为2.4亿元/双线公里,而2014年全国地铁平均造价约为6亿元/双线公里。

就外界普遍关心的电磁辐射问题,钱清泉也特别做了解释,称电磁场测试结果表明,车内外的磁场都明显低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限值,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产业链基础已经具备

值得一提的是,院士们之所以积极建议扩大中低速磁浮的推广应用,还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发展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唐山、株洲3条中低速磁浮试验线为产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两条在建中低速磁浮交通示范线将形成完整的产业化能力(北京S1线、株洲机场线)。

“我国已经掌握了中低速磁浮交通的核心技术、特殊技术、试验验证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并且具备了磁浮列车系统集成、轨道制造、牵引与供电系统装备制造、通信信号系统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的能力,拥有较完整的产业发展能力。”建议书指出。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目前从事磁悬浮核心技术研究的高校包括有国防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能够提供车辆制造的包含中车株机、中车唐山、成都成飞;此外,还有专门的桥梁、轨道施工方。

建议书同时建议,采用多元融资模式发展中低速磁浮交通,鼓励采用市场化手段发展中低速磁浮交通,引进社会多元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