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景海鹏陈冬踏上回家之路 落地后不会马上开舱门出舱

核心提示: 景海鹏陈冬踏上回家之路 落地后不会马上开舱门出舱

11月16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开舱手李涛在训练。记者 琚振华 摄

据电 17日12时4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即将踏上返回之旅。截至目前,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组合体分离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宫二号舱内的有关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中。离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前,景海鹏、陈冬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了感谢和敬意。

随后,2名航天员身着舱内航天服,回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关闭返回舱舱门,进行返回前各项准备工作。两个航天器分离后,神舟十一号飞船首先撤离至120米停泊点保持位置,状态确认正常后,在地面指令控制下逐渐远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一天后,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将首次从高度约393公里的轨道上返回,考核从空间站运行轨道返回的相关技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

另外,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搜救任务的空中救援分队8架陆航直升机,目前正在备战返回舱搜救。据了解,他们已具备完成任务能力,以高昂士气迎接航天员凯旋。

这8架直升机均来自陆军第38集团军某陆航旅。旅参谋长苏应山介绍,这次派出的直升机数量,是历次搜救任务中最多的。

搜救过程中,8架直升机将分别担负指挥、通信、搜救、医监医保、医疗救护任务,分2个批次进行。苏应山说,为保证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搜救任务,他们进行了9次演练,累计飞行120多架次。

除模拟正常情况,他们还拟定了10余种预案,加大演练难度,为直升机加装搜救灯进行夜间训练;挑选下雪、大风天气进行飞行、降落训练,锤炼空中搜救队员在极端天气下执行任务的能力;扩大搜索区域进行空中勘察,对区域内的民房、风车阵、矿区等障碍物进行标注。

■ 对话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将返回舱着陆速度降到安全范围内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吴世通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揭秘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全过程。

返回舱的着陆速度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新京报:你参加过哪些载人航天任务?

吴世通: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飞船,我担任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的副主任设计师,从神舟九号飞船开始担任主任设计师。

新京报:请介绍一下飞船启动回收着陆系统的过程。

吴世通:我们这个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把返回舱的着陆速度降低到一个安全的范围内。现在的神舟十一号飞船在轨高度是390多公里,飞船返回舱要回来,先要与轨道舱分离,然后进入大气层,这时候大气会对返回舱有一个减速作用,到了距地面15公里左右的高度时,飞船返回舱的速度一般由在轨的7.6km/s减小到200m/s左右。

到了距地面10公里高度时,就会使用降落伞减速。打开降落伞的时候要用火工品先把伞舱的盖子弹掉,主伞展开面积是1200平方米。在速度那么大的情况下,这么大的伞一次展开,伞产生的阻力会特别大,会对返回舱有一个很大冲击,航天员会受不了。我们会先开一个小伞,将返回舱的速度先降低,再开主伞,这时展开大面积主伞产生的冲击就会小很多。

主伞打开以后,飞船会继续减速,这一系列动作可将飞船返回舱从高铁的速度降到普通人跑步的速度,但这时的速度对载人飞船而言还是高。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越长,他们耐受着陆冲击的能力就会越弱。

返回舱底部装有反推发动机。在返回舱距离地面1米左右时,反推发动机就会工作,使返回舱进一步减速。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新京报:打开降落伞和反推发动机是由谁来操作?

吴世通:从开伞到落地一般经历十多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的设计思想是系统自主来完成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动的,不依赖于飞控中心和航天员。

返回舱从分离到着陆需要四十多分钟。

新京报:航天员进入返回舱后,从离开运行轨道到着陆,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吴世通:飞船有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三个舱。航天员回到返回舱后,返回舱首先与轨道舱分离,在进入大气层前返回舱再与推进舱分离,航天员从离开运行轨道到着陆,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四十多分钟,从降落伞打开到落地是十多分钟。

新京报:返回的四十多分钟里,航天员需要做些什么?

吴世通:航天员需要观察仪表的参数,以及一些让航天员发的手控指令。他们按飞行手册操作,并有仪表语音提醒,到什么时候该按什么开关。回来的这段时间对于航天员来讲是既兴奋又紧张。

新京报:他们的身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吴世通:他们穿上航天服躺在专用座椅上,就像驾驶员一样系好安全带。因为座椅空间不够,他们的腿是蜷着的,不能伸开。降落伞弹开的时候声音很大,他们都需要佩戴头盔,返回的开伞过程中整个舱会晃动,航天员坐在舱里会不太舒服。着陆前我们会给航天员一个指示灯提醒,让他们做好着陆准备。

新京报:他们是一落地马上就开舱门出舱吗?

吴世通:他们落地以后是不会马上出来的。航天员要首先确认返回舱是否已安全着陆,地面搜救人员打开返回舱舱门后,也是要先检查,做很多准备,航天员再出来。

新京报:这次的返回地点还和以前一样?

吴世通:一样的。从神一到神十都是在四子王旗。那边的优点是比较开阔,人口和建筑较少,地势比较平坦,利于直升机和地面车辆的搜救。另外选在那边还跟飞船的运行轨道和发射地点等有关系。

神舟系列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会保持现有的技术状态

新京报:跟神舟十号相比,这次的回收着陆分系统有什么不一样?

吴世通:整个系统技术状态是一样的。只是在局部上做了一些小的改进,目的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新京报:也就是说这个系统已经成熟了,以后会做大的更改吗?

吴世通:以后也不会。只要是神舟系列的飞船,我们都会保持这样的状态。不过现在正在论证的新一代载人航天飞船,可能就不是这个方案了。

新京报:在这个系统的设计和操作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在哪?

吴世通:我们最关注的地方是降落伞。伞的加工必须按照标准,多少长度缝纫多少针都有明确的要求。还有伞的包装工作,要把1200平方米的主伞包装在不大的伞包内,还要确保开伞的时候不能乱,都需要精心设计,反复试验。

我们还做了一些重要的试验。2014年,我们做了降落伞空投试验,用飞机把带有降落伞的返回舱模型带到十公里左右高空。把返回舱扔下来,验证降落伞是否满足要求。

做试验的伞和最后神舟十一号飞船使用的伞都是同一批人同时做的。现在这种降落伞的批抽检试验已经形成了一个惯例。从1992年飞船立项到现在,我们的空投试验已经做了100多架次。之前还做过大量仿真试验,把二者结合起来评价系统是否符合要求。

新京报:你参加过这么多次重大工程,会经常回想起这一连串的环节吗?

吴世通:会的。尤其是快发射的时候,或者是返回舱回来的时候。有一次梦见自己坐在返回舱里回来了。我还纳闷,怎么是我上去了?但是现在的心态必须平静,有什么事不能紧张,必须头脑清醒。

新京报记者 贾世煜 实习生 周闻韬

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