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比惨”!保护贫困生隐私与公正透明不矛盾
核心提示: 无须“比惨”!保护贫困生隐私与公正透明不矛盾
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高校成立“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院(系)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认定评议小组”三级组织机构,并坚持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精准识别对象。其中,评议认定不得要求申请认定学生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云南网11月16日)
在大学做过班级工作的人都知道,评定贫困生、分配助学金是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其难度在于:其一、获助学金者名额有限;其二、评定难度大,对评定流程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有较高要求,若不能妥善处理,容易产生“猫儿腻”。
更重要的是,在以往的评定流程里,申请助学金者的公开自我陈述是关键环节,有的同学碍于面子,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想公开贫困身份。而公开陈述个人情况的同学,把一些痛苦、不幸的隐私暴露,无异于“二次伤害”,甚至有人利用评定者的同情心,过度渲染、夸张穷困,把评定会搞成了“比惨大会”“哭穷大会”。
因此,在维护评定公正和透明的同时,还要保护贫困生的个人隐私和尊严,这就需要一些具体的、灵活的操作办法。以我在大学担任班长时的实际操作经验,评定贫困生可采用一种“匿名陈述法”。
当辅导员、班主任确认申请助学金人数后,由班长组织党员、班委和各宿舍代表组成评定小组,申请助学金的同学不用上台陈述,只须将个人情况写下来,交给评定小组的成员集体讨论。为保护隐私,这些陈述文字上不署真名,只标记一个数字,陈述者真实身份只由这次评定的总负责人掌握。等小组熟悉申请者的贫困情况后,须进行投票,依据困难程度确定等级(一般是三个等级)。最后,由负责人落实评定结果并审核申请者陈述的真实性,比如,有官方开的贫困证明、家庭收入证明的,必须向负责人出示。
这样的流程虽然繁琐,但最大程度上保护了贫困同学的隐私,也让参评者心服口服,不会出现因助学金分配不公而引发的矛盾。当然,这种方法最适用于大学初期的评定。等同学们互相熟悉了,谁真贫困、谁假贫困、谁不贫困,大家心里自有答案,便可以采用更直接的方案进行评定了。
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早就有国家政策层面的确认和支持。只是在政策的落实中,容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是“好心办坏事”,有的是有意侵吞国家福利。对于前者,应以合适的评定流程加以引导;对于后者,必须及时遏制,若有情节严重者,还应诉诸法律。更科学、公平的方法、流程,是遏制评定中“猫儿腻”的最好办法。
助学金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看似不是个大数目。但此事不可小视,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利益不受侵害,是彰显大学教育理念的途径之一。通过校园里的点滴关怀,尤其是细节上的人性化操作,会让贫困生感到未来生活的希望。毕竟,爱的教育比其他冗长的说教更有价值。(黄帅)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