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人民日报刊文谈大气污染防治:霾去如抽丝

核心提示: 人民日报刊文谈大气污染防治:霾去如抽丝

■治大气污染和治大病,颇有相似之处。大气环境要恢复健康,不可能药到病除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爬坡过坎、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随着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减少,“气质”最终会发生显著变化

10月以来,京津冀地区遭遇了三次持续时间较长、范围较大的空气污染过程。尚未进入“采暖季”,灰霾就频繁袭来,这让不少人再度进入秋冬雾霾“焦虑期”,甚至对近几年来治霾的效果产生怀疑。

从监测数据来看,2013年国务院发布并实施“大气十条”以来,大气环境状况有明显改善。今年7月中国工程院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年均浓度和超标率均逐年下降,大多数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2015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下降23.6%;日均值超标天数的比例,由2013年的33.2%降至2015年的20.8%。

今年以来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19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3%,高于下降8.5%的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春夏季节,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们时常在朋友圈里晒蓝天、白云、彩虹,但大家感觉今年10月雾霾天比较多。其实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10月,北京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数曾高达10天,今年10月至今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为5天。

现在,京津冀等地一遇到持续静稳、湿度较高的不利气象条件,仍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空气污染,根本原因还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太大。2013年以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立法立规、行政管理、科学技术和经济杠杆等多项举措,重点针对燃煤消费、机动车排放、工业污染和施工扬尘等污染源进行了治理,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京津冀等地的污染物排放基数巨大,排放总量仍然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我国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仍居世界第一,处于排放的“高平台期”。据测算,即使是目前减排最为成功的二氧化硫,其排放总量也只是恢复到本世纪初的水平,仍远高于上世纪90年代。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大气污染和治大病,颇有相似之处。2013年1月,几次大范围的空气污染,让公众知晓了什么是pM2.5、认识到了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这也是促使“大气十条”于当年9月发布的重要原因。不过,灰霾并非短期内突然在我们头顶冒出来,而是此前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同样,大气环境要恢复健康,不可能药到病除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爬坡过坎、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随着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减少,“气质”最终会发生显著变化。

我国以霾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具有独特的复杂性,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是一场艰巨的持久战。指望“速胜”不现实,但悲观失望也没必要。治霾,需要继续对症下药、扶正祛邪,把已经确定的各项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同时查漏补缺,进一步加大力度调整能源结构,构建精准化治霾体系,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逐步提升“气质”和“颜值”,迎来更多的蓝天白云。(刘 毅)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