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专家:中国今年地震频度与往年基本相当

核心提示: 专家:中国今年地震频度与往年基本相当

近期我国多地发生地震,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5月25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表示,在5个多月里地震发生频度和往年全年平均频度基本相当,不必过度担忧。公众需学习地震知识,提高防震意识,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地震。

地震活动有的时段相对较少,有的时段会相对密集

从全球角度来看,今年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其中4月份有5次。4月份是全球7级地震比较密集活动的时段。但是5个月以内,只发生了8次7级以上地震,这和全球年均20次左右的频度来比较,仍处于正常水平。

从我国角度来看,截至5月25日,我国大陆共发生9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1次是发生在东北的深源地震,震源深度580公里,对地表并未造成破坏和影响,其余8次5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西部,最大的地震是1月份发生在青海门源的6.4级地震。最近两个星期,国内连续发生了4次5级地震,分别是5月11日西藏丁青5.5级,5月18日云南云龙5.0级,5月22日发生在西藏定结、定日两次5.3级地震,呈现出5级地震相对比较密集的态势。但从全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大陆平均每年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20次左右,所以在5个多月时间里发生8次浅源5级以上地震的频度,和全年基本水平相当。

另外,通过多年的统计来看,国内平均每年会发生100余次的4级以上地震,而今年截止到现在,发生4级以上地震41次,这和全年的平均频度也是基本相当的。

“从全年的频度来看,全球以及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仍然处于多年平均水平。公众不必过度担心。”潘怀文说,地震活动具有时间上不均匀的特点,有的时段相对较少,有的时段会相对密集。

把常态的防灾准备和短时间内对于地震特征的理解科学审慎地结合好

从我国整体情况来看,中国是多地震、多震灾的国家,所以防震减灾要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但不能因为某些地区多年没有发生强烈的破坏性地震了,就放松警惕,从而放松减灾的准备。”潘怀文说,也不能因为某个地区、某个时段发生强震比较多,就为之惶恐。要把常态的防灾准备和短时间内对于地震特征的理解科学审慎地结合好。

针对部分科学家预测青藏高原南部将发生大地震的说法,潘怀文说,青藏高原的确是地质构造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南面的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十分明显。从历史上看,青藏高原的南坡,也就是尼泊尔印度一线等的确是巨大地震非常频发的地段。

“从长期来看,在这样一个强烈构造运动的地段,每隔七八十年,平均就会有一次7.5级以上巨大地震的记录。但是从短期来看,下一个巨大地震具体发生在哪一个地段,具体发生在哪一个年份,我们的认识依然比较模糊。”潘怀文表示,在这样的地段加强防灾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短的时间来看,是否近期就一定会发生一个非常巨大的地震,依然还难以得到清晰的认识。

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信谣,不传谣

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网络上拥有各类地震信息。比如地震部门关于震情、灾情的公布,抗震救灾组织的活动等。但同时,网络上也有大量不确定甚至错误的信息。

潘怀文说,国家鼓励社会公众、社会团体开展有关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但是我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地震预报只有通过国家来进行统一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预报意见。当然,围绕地震中长期趋势的研究所进行的科学论文的发表不在禁止之列。

不权威的信息发布,非常容易在一些区域内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甚至有可能造成极端的社会安全事件。

“比如,我们在一个坐满人的影剧院当中,如果有人突然无端大喊一声‘着火了’,就极容易出现人员恐慌,也容易发生踩踏等危险事件。同样,在一个地域,未经允许个人擅自发布地震预测预报意见,所造成的后果和在影剧院内无端地大喊‘着火了’,其实有相似效应。”潘怀文打了个比方。

专家建议,在网络上关注地震信息的时候,既要学习地震知识,辨别信息真伪,也要注意随时接收、关注地震部门所发布的地震信息,了解地震活动的情况,了解自己所处区域的地震风险,采取科学、理性的应对措施。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