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锋砺九天 计算航天员的“生命线”

核心提示: 锋砺九天 计算航天员的“生命线”

题:锋砺九天,计算航天员的“生命线”

作者 姜宁 祁登峰 张素

19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美对接。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轨道人计算的是飞行器的轨道线,关系的却是航天员的‘生命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专家谢剑锋说。

19日1时11分,经过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5次精确的远距离导引控制,神舟十一号飞船如约来到了“天宫二号”后下方52公里处的天地交班点,顺利踏上了实施交会对接的精准轨道。

谢剑锋负责任务轨道计算、预报与控制工作。他说,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频繁的控制环环相扣,任何一次出现失误都会影响后续任务实施,都可能影响航天员的在轨安全。

“天宫二号”发射升空以来,谢剑锋一直保持着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一次次数据处理,一回回轨道计算,一个个控制策略,他不敢掉以轻心。

2015年初,北京飞控中心成立空间实验室型号任务团队,集中备战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面对393公里的崭新交会对接轨道,以及飞船发射前21天实施轨道维持,兼顾调相和圆化控制的任务要求,如何提高长时间轨道预报精度,成了摆在谢剑锋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一个月内保证解决问题。”他立下了军令状。

此后,轨道室技术攻关小组日夜浸泡在“天宫一号”拓展试验获取的轨道测量数据里,通过对“天宫二号”进行精细化建模,反复对大气密度估值与空间环境参数应用策略进行优化,逐步提高轨道预报精度。最终只用了20天的时间,他们就突破了高精度中长期定轨预报技术。经过多次联调演练检验,定轨预报精度完全满足任务指标要求。

20年来,谢剑锋已创造了中心飞控领域的多项第一:开发中心第一个轨道监视软件、中心第一套轨道仿真系统,设计中国第一个飞船上升段大气层外逃逸救生控制策略,拟定中国第一份载人飞船的自主应急返回控制方案等。

他先后创新突破了“高精度定轨”、“精确返回控制”、“地月转移轨道控制”等二十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飞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7年前,当神舟一号飞船遨游苍穹时,谢剑锋和他的团队把轨道精度做到了百米量级。

5年前,面对被称作“太空穿针引线”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他们把轨道精度提高到了10米量级。

而在今日的飞控大厅,当掌声响起时,谢剑锋依然忙碌在与飞控大厅毗邻的轨道机房中。他的梦想,就是在太空描绘出一条条精准完美的轨道线。

“我们的人生因精度而精彩!”谢剑锋说,要不断刷新轨道精度,助推中国航天新高度。(完)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