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扶贫攻坚战加油 脱贫进入"更快更准更强"节奏
核心提示: 习近平为扶贫攻坚战加油 脱贫进入"更快更准更强"节奏
2016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调研考察。图为习近平在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记者 李涛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 魏林甫)10月17日,第三个国家扶贫日,38个对地方群众脱贫致富作出贡献的先进人物获得表彰。习近平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广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全党全社会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新胜利。记者梳理发现,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脱贫攻坚事业跨出“更快、更准、更强”节奏,不断结出硕果。
更快——横心啃硬骨头 多管齐下补短板
习近平强调,“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心之所系,马不停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30余次到国内各地考察,有一半以上都涉及扶贫开发问题。当选总书记后,习近平国内第二次考察就到河北阜平县聚焦扶贫工作,三年新年首次考察都选择贫困地区,12次国内考察关注扶贫工作;三次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十八届五中全会后第一次中央工作会议研究扶贫开发……
超常规决策,超规格部署。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被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被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2015年11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2016年10月,首次设立国家级专项奖,奖励脱贫攻坚先进典型。
决战决胜贫困,横心啃硬骨头,中央多管齐下补脱贫“短板”。
资金投入逐年增多。2011-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898.4亿元,年均增长14.5%,并安排专项彩票公益金50.25亿元,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推进扶贫开发。2016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加到667亿元,比去年增长43.4%;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超过400亿元,比去年增长50%以上;两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首次超1000亿元。
人力组织保障有力。截至目前,全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18.8万人,驻村工作队12.8万个,驻村干部53万人,基本实现了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全覆盖。
脱贫攻坚合力增强。“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组织21992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21251个贫困村。东部共有9个省(市)和9个大城市对口帮扶西部10个省(区、市),以及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中央层面有320个单位帮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军和武警部队已在地方建立2.6万多个扶贫联系点。
政策体系加快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分解落实101项具体任务,93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已出台。2015年,冀、闽、湘等11个省份出台“1+n” (一个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文件加上若干配套文件)精准脱贫系列文件,滇、鄂、贵等省份更充实和拓展了“1+n”系列文件。
更准——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抓住发展“牛鼻子”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记者 黄敬文 摄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习近平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
面对7017万贫困人口,如何精准扶贫?扶贫谁?怎么扶?习近平给出了提出了“六个精准”的扶贫思路,并推出“五个一批”扶贫工程。
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
分门别类,对症下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为做到扶持对象精准,全国动员组织近200万人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回头看”,剔除识别不准贫困人口929万人,录入应进未进贫困人口807万人,建档立卡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数据精准度不断提高。全国各地也都在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因村派人、措施到户和脱贫成效等精确扶贫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发展生产脱贫。发展特色产业,中央向连片特困地区投入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1220亿元,安排林业基本建设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1160多亿元;提供金融支持,截至2015年年底,已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200亿元;探索资产收益,2016年471个贫困县3.57万个贫困村实施光伏扶贫;加强就业创业,2011-2014年年均新增农民工793万人,目前多部门已在全国261个贫困县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易地搬迁脱贫。2012年以来,中央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404亿元,撬动各类投资近1412亿元,搬迁贫困人口591万人,地方各级统筹专项扶贫资金380亿元,搬迁580多万人。2016年,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方案启动,249万贫困群众将搬离穷山恶水。
发展教育脱贫。发展乡村教育,2012-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31亿元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实施专项招生计划,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三年(2013-2015年)增长10%以上;探索贫困家庭“两后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新模式,已有18万多新入校学生提出专项补助申请。
生态补偿脱贫。西藏安排生态补偿金18亿元,帮助50万贫困人口生态保护就业。青海设置生态公益管护岗位3.5万个,安排4.31万贫困人口从事生态公益管护工作。
社会保障兜底。加强医疗保障,2015年,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2大类45项,人均医疗经费从2011年的15元提高到40元;衔接低保与扶贫,2015年,全国农村低保人口增至4903.6万人。
决胜扶贫攻坚,也要抓住“发展”这个“牛鼻子”。2012年以来,中央继续支持贫困地区通信、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破除发展瓶颈制约,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更强——输血造血内外结合 激发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记者 李涛 摄
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
扶贫先要扶智,针对“脱贫县不愿摘帽”现象,不少地区出台“摘帽不摘政策”,形成“早脱帽子早有好处,不脱帽子还有约束”的导向;扶贫先扶智,中央对于贫困地区教育支持不断倾斜。
扶贫不仅仅是送钱送物钱帮钱带,更要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重在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以产业带就业,湖北通山扶贫效益立竿见影;以绿色谋发展,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实现库区“既美又富”;以电商助脱贫,贵州丹寨县打造“云上丹寨”精美品牌。
重视干部群众首创精神。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
加强党的领导。脱贫攻坚,中央统筹、省(区、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各级党委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实施省市县乡村逐级督查问责机制,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严格追责,完善扶贫民主监督机制。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下达脱贫攻坚决战令掷地有声。
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