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森林人家 风景这边独好
核心提示: 大巴山森林人家 风景这边独好
农耕文化博物馆
火儿坑 记者 余常海 摄
商报记者 马联 余常海
80年前的红色根据地,大巴山南麓的偏远县城,曾几何时,这样的标签让城口犹如孤悬于重庆最北端的一座闭塞小城,然而,随着交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停留在我们印象中的城口已经不复当年的旧模样,10月10日,“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城口县。
一组数字浓缩红色记忆
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笼罩在蒙蒙细雨中。拾级而上,步入展馆深处,一间间展室的陈列品映入眼帘,仿佛将历史的指针瞬间拨回到80多年前。
锈蚀的大刀、火药筒、马灯,防滑鞋钉、刻着口号的手雷……这些陈列在展柜中的老物件,浓缩了历史的斑驳记忆,以一种不容质疑的真实,讲述着川东游击队、红三十三军的铁血历程。
1929年,王维舟、李家俊领导固军坝起义,创建城(口)万(源)红军。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挥师城口,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王维舟等转战城口。据统计,苏区保卫战期间,只有5.7万人的城口就有近4000人投身革命,红军撤离时,500多名城口子弟随军长征,470多人牺牲在长征途中。
城口是重庆市第一个打出红军旗帜的县、第一个由地方红军攻占县城的县、第一个迎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县,唯一成建制建立了县、区、乡、村各级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红军在城口的战斗,实现了东调敌军于预定战场歼灭的战略部署,策应了主力红军粉碎敌人“六路围攻”,确保了生死攸关的“万源保卫战”大获全胜。
森林人家的幸福生活
干净整洁的街道,整齐划一的白色小楼,这不是大城市中的某个小区或商业街,而是记者在城口县岚天乡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见到的景象。
这也是城口县的“大巴山森林人家”。所谓“大巴山森林人家”,是该县着力打造的乡村旅游品牌,突出“森林”和“人家”特质,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产业来抓,以“大巴山森林人家”为载体推进农旅深度融合。
几年前,陈良才一家四口还住在高山里的三河村,2010年,陈良才一家搬进山下新家,出行、居住都方便了很多,通过自己开商店和经营“森林人家”农家乐,一年下来能挣4万元左右。谈起自己对现在生活的感受,陈良才向记者连说“很满意”。
在城口县的北屏乡太平村,记者见到了44岁的李秀清,他也是“大巴山森林人家”这个项目的受益者,2013年,他从海拔1500米左右的老寨沟搬下山,除了自己一家人的住房之外,他在森林人家还拥有4间客房,如果算上旅游淡季自己在县城里做泥水匠的收入,自己每年能挣4万元左右。
穿越时光的农耕博物馆
在土屋中挖一个一米见方,一尺余深的土坑,坑周围以原木嵌边,中间填一层草木灰,坑上挂有搭钩,挂着锅罐等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其实,这是川东北渝东北等地农村一种独特的“厨房设备”,一般称为火儿坑,平时用来烧火煮饭,冬天可以用来烤火,一家人围坐周围,彰显出亲情和温暖。
在河鱼乡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里,体量庞大的火儿坑被四根长板凳围在中间,坑中的“炭火”闪着红光显得很是抢眼。在馆中依次看过去,还可见锄头、镰刀、漆桶、石磨、铁犁等农用器具。比较别致的是,馆中按年代划分,记录了秦巴地区从钻木取火到现代农耕生活的场景,折射出农耕文化的发展演进历程。馆中还陈列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村民们所用过的打草鞋机、旧式理发转椅、水砖匣子、“三转一响”等老物件,不禁让人有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
这个颇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其实是当地拉动乡村旅游的一个创意,以“回味农耕”为主题,为乡村旅游增加文化品味。当地还针对城市游客推出了推磨、抓山地鸡、掰包谷、捉泥鳅等鲜活有趣的农事活动。
河鱼乡的森林人家常年接待游客从前两年的2-3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6万人次,现直接实现就业240余人。
打造北极乡村旅游环线
“大巴山森林人家”这个蛋糕如何做大?城口县的四个乡镇联手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共同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协作区,推出重庆北极乡村旅游环线。
从地图上看,东安镇、河鱼乡、岚天乡、北屏乡互为近邻,事实上,四个乡镇旅游资源各具特色,比如东安镇以亢谷、黄安坝景区旅游为主,河鱼乡以农耕文化为主,岚天乡以乡愁文化为主,北屏乡以生态农业观光采摘为主,因此,各乡镇可以形成旅游资源方面的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另外,四个乡镇约定,每个乡镇每年举办4-8项主题活动,其他3个乡镇共同参与,一起联手造势,让游客觉得活动多,乐趣多,从而有效地吸引客源。
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