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习近平任组长,深改组夙兴夜寐1000天

核心提示: 习近平任组长,深改组夙兴夜寐1000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记者兰红光摄

“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11月,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发出疾呼。这样的判断,现在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从此,中国正式开启了激荡五洲、震撼世界的伟大变革。

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迈入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接力改革大业。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果敢抉择,指引改革的方向。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担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中央深改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2016年9月24日,中央深改组成立1000天。

1000天,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指明方向。

1000天,万水千山,风云激荡,风景正好。

1000天,千家万户,国计民生,民心可鉴。

运筹帷幄 统揽全局

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稳步前行

这三年,1000天,中央深改组先后召开27次会议,全面布局改革,发出动员号令。

一组数字能说明问题。记者梳理发现,中央深改组成立以来,共召开了27次会议,审议了162份改革文件,平均每6天审议一件,力度之大,步调之快,世人瞩目。

深入改革的肌理,仅以数字又不足以说明问题。中国改革有多难?正如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改革循着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展开。今天的改革,遇到的困难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个又牵起另一个,必须全面启动;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环环相扣,需要顶层设计。

“全面深化改革头3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3年。”理清改革的“联络图”和“关系网”;定目标、列清单,明责任,强设计、促落地;开展“三督三察”,防止改革“中梗阻”,走好改革“最后一公里”……

这三年,1000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中央深改组,瞄准关键点,制定路线图,推动改革再起步!

纵观世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奏响的时代强音,放在全球视野下也同样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表示,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三年来不断给世界惊喜,厚重的成绩单特别让人“提气”。

“全面深化改革实施进展顺利,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任务基本上已经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框架正在逐步确立。”今年8月,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七次会议评价了全面深改这三年的进展,也透露了中国全面深改“时间表”。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记者兰红光摄

经济发展 提质增效

40份文件牵住“牛鼻子”

世界经济,风云变幻。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当前的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面临的形势仍十分微妙复杂。

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还未完全从上一轮危机阴霾中走出,地缘政治风险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确定因素……

放眼国内,经过长期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土地、能源等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为迫切。

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解决经济发展动力问题是当务之急。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增强改革定力,聚集改革资源,激发创新活力。

牵牛要牵牛鼻子。“新常态”下发展经济,调结构是关键。习近平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逢其时。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书记为经济领域深改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路线。

改革同样为世界带来机遇。“中国的改革扩大了内需,带动了其他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就业岗位,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所长哈立德·拉赫曼说,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如今各国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中国一直秉承互利互惠的理念,积极帮助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命运共同体,赢得国际社会的好评。

改革路线既明,中央步履坚定。近三年来,中央深改组共审议了40份经济领域改革文件,成为经济领域深改的“提质机”、“加速器”。

——经济转动力、调结构,需要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11份文件聚焦于此。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一场改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会议更是审议通过了《各地区以改革举措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

——简政放权,以市场的内在潜力激发经济的活力。5份文件为此搭台唱戏,价格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其重点。中央深改组第十六次会议和第二十二次会议先后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在简政放权重点领域搭梁建屋。

——自贸区建设,以点带面,是全面深改加速落地的“试验田”。与之相关的2份文件大力推进。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和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意见》与《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自贸区建设欣欣向荣。

——国企改革,是经济领域全面深改的“老大难”。2015年,是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年”,4次深改会议均提及国企改革,5份相关领域改革文件先后审议通过。

——明确改革重点的同时,其他经济改革也有条不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6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文件先后通过。

针对最新的8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表示,8月份的经济运行确实有积极的变化,这也充分说明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态势继续保持,尤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政策的作用下,市场关系、供求关系、经济结构、发展质量都有所改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7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调研考察。这是7月18日下午,习近平在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记者 李涛 摄

托底民生 补齐短板

47份文件助力民众更有获得感

人民群众的感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验金石。“补短板”,“督成效”,使民众更有“获得感”。

“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六次会议上这样说。

在习近平眼中,扶贫攻坚事关民生安稳,是全面深改的最大“短板”。“要举全国之力,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发出了脱贫攻坚总号令。

自2012年以来,45次国内考察,扶贫脱贫成为习近平赴各地调研的一大主题。早在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文件中,习近平就强调“抓调研”,“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做到重要情况心中有数”。在考察中,他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工作要精准、要长效、要坚定。

生态保护,是以人为本的关键所在。12份文件持续发力,守护“青山绿水”。在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在当前阶段,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提出改革任务和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9份文件为教育改革添砖加瓦。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中指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四次会议中,他还要求在工作中要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都有机会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近三年来,中央深改组会议共审议了47份涉及社会事业、民生发展的文件,为扶贫脱贫、生态保护、教育改革等短板领域助力。

破藩篱,促公平,民生改革强调共建共享。“打破制度藩篱、促进公平正义,发展更加强调共享、强调获得感,这些理念和政策的落实,让普通百姓更多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说。

谋全局,共发展,凝聚各界共识实现中国梦。就改革取得的民生成果,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所长哈立德·拉赫曼认为,没有改革,中国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果,深化改革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有利于加强社会各界的凝聚力,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实践中,在“精准扶贫”理念的助力下,扶贫攻坚大步向前。《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方案》、《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等专项脱贫攻坚文件应运出炉。在农村土地制度、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等方向上,助力扶贫脱贫的制度文件也不断涌现。

在生态保护方面,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从督查、监测和追责三个维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云南与山西先后出台实施方案,保护绿水青山,弥补历史欠账。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实施办法》等办法,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生态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教育改革方面,以《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代表的9部教育改革文件则饱含了社会对下一代的殷切期待。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随后1个月之内国务院发布实施意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中央深改组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强调要促进教育公平,落实政府主体责任。中央深改组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则强调,教育对外开放,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2014年9月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记者谢环驰摄

织牢“法网” 捍卫法治威严

34份文件护航司法公正

“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014年,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这样评价中国的改革。涉险滩,动奶酪,迎难而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司法公正,是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首要保障。

实现依法治国,才能真正保障人民民主,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在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时,习近平表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让改革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改革,科学立法是重要环节。在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需要”、“实践证明有效的及时升为法律”、“需先行先试的按照法定程序授权”、“不适应改革要求的及时修改和废止”。

改革中国的法治体系,在国外专家看来“非常积极”。韩国湖西大学中国研究室教授全家霖表示,在谈到国家发展和治国理政时,法治都是首要的基本前提之一。当今的中国已迅速崛起为全球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之一,通过依法治国使国家行为正当化、和睦化,这将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发挥积极作用。

回首峰峦入莽苍。在实践中,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深改的“骨干工程”。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司法不公、冤假错案、司法腐败等问题突出。深改三年,司法体制改革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成效卓然。34份司法体制改革文件,18次深改会议中提及司法体制改革议题,其中4次会议审议通过相关文件多达3份。在司法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依法治国制度网愈织愈密。

为保持司法独立性,以《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和《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为代表的6份文件先后审议通过。2015年,两办印发《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制定了司法机关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与之对应,中央政法委印发《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为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司法行为划定责任红线,确保司法人员依法独立公正办案。

为落实司法责任制,今年4月18日,深改小组审议通过《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规定》,以构筑完善的保护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制度保障。中央深改组第26次会议通过了4份相关文件,明确司法人员的权责。“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对法官责任担当、法院公正司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都有巨大牵引作用。”吉林高院常务副院长李成林这样评价。

2015年1月,第一、二巡回法庭先后挂牌,司法改革增添新维度。为实践司法新思路,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和《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试点方案》,完善派驻监督和巡视制度。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出席大会。记者 鞠鹏 摄

党要管党 全面从严治党

17份文件保障真管真严

改革的航船战胜险阻、破浪前行,中国共产党是强大的引擎与支撑。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行进路上,筑牢根基正当时。

今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颁布施行,全面从严治党再添一大“利器”,让“铁规”发力生威。2016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对履行“两个责任”不力问题共计问责7600余人。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体制改革,这只是中央深改组出台的“硬招实招”的其中一项。记者统计发现,中央深改组成立以来,审议通过及印发的涉及反腐与党建文件至少达到17份,为全面从严治党立梁架柱。

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党内法规;立起纪律规矩,层层落实责任;深化反腐斗争,从严管理干部……一系列措施在猛药去疴的同时着力固本强基,促使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持续发力,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立改立行。

砥砺筑基,接力前行。全面从严治党正处于从治标为主走向标本兼治的重要节点。

2015年12月,上海。

一份上海市委的总结材料上报中央——截至2015年10月底,整体规范工作基本完成,共对182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规范。112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已退出经商办企业活动;10人调整现任职务;1人辞去现任职务……这些数字显示,经过半年多试点,上海市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的改革已开始收效。

2016年3月,河北。

一辆辆车上喷“公务用车”字样的黑色轿车进入人们视野。3月28日,河北省邯郸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保留车辆标识涂装工作,方便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一南一北,两个看上去互不相关的案例,背后却有着一条相同的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不断升级的举措。

动真格,是让从严治党这一“利器”发威的关键所在。以巡视为例。今年7月初,中央第十轮巡视开始陆续进驻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社保基金会等单位,同时对天津、江西、河南、湖北等4个省市进行“回头看”。中央巡视组始终坚持动真格,不断扩大巡视的威慑性,并为完善巡视制度进行了探索。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2015年2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这也再次印证,制度的执行没有例外,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

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任性的权力”被一条条红线绑住。从八项规定到六项禁令,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1+20”制度建设框架到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实施,梳理发现,近三年来,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共54部,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法规制度陆续出台,呈现“板块式”前进的良好态势。

“立规矩”也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7份相关文件在深改会议上先后审议通过,监控党风党纪,守护清明政治生态。另外,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一系列实践也如火如荼,再次表明:作风建设贯穿始终。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把抓作风作为“先手棋”,一子落、满盘活。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习近平反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服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对于中国反腐行动这场“持久战”,国外媒体和专家肯定和支持中国政府的做法,对中国政府的反腐努力予以高度评价。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华盛顿智库欧亚集团的一篇分析报告认为,中国的反腐行动不会很快结束,且从长期来看,反腐对中国的经济有积极意义。

巴基斯坦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所主任萨利姆·卡尔吉说,中国通过打击和预防腐败快速提升政府的廉洁性,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杰出的反腐实践,这增加了世界对中国的信任。

回望过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国的发展正一步步印证习近平作出的重要论断:“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展望前方,从上世纪80年代的春风吹动,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深水区攻坚,全面深化改革继往开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快马加鞭未下鞍”,“涉险滩”、“啃硬骨”,攻坚克难,不断开创新局面,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