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红军长征经过,给今天的贵州留下了什么?

核心提示: 红军长征经过,给今天的贵州留下了什么?

80多年前,当红军走进贵州的时候,是刚刚经历过血战,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当红军走出贵州的时候,已经化被动为主动,实现了长征中的伟大转折。

历史与现实总是有着微妙的联系。黎平、瓮安、遵义……红军的足迹分布在贵州的68个县市区,长征中红军与贵州的这段“缘分”,到底给今天的贵州人留下了什么?

黎平会议纪念馆 香港商报 黄庆松摄

红色的“乡愁”:儿女外出前带他来纪念馆看一看

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翘街,今天繁华依旧。贵州黎平当地人在这里开着各种小店,售卖红色纪念品、手工艺品、银饰等。

在这条街上有幢原胡姓富商的宅院,就是“黎平会议会址”。82年前,红军曾经在这里召开“黎平会议”,这次会议决定放弃去湘西与红二、红六方面军汇合的计划,深入贵州腹地、到黔北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的主张。这次会议扭转了红军自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也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在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上作了必要的准备。

“我就想,黎平会议这么重要,为什么没有纪念馆?”易同军是现黎平会议纪念馆的馆长。2004年他就有这样的想法,经过多方策划和努力,终于在2009年,黎平会议会址对面新建起了黎平会议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去年,来到黎平会议纪念馆参观的登记在册的游客数已达58万人,最近3个月每天要接待上千人。

“我自己是主动做这个工作的,领导没交待,但我就是想把它做出来。”易同军说,“老百姓跟我说,以前只听老人讲过红军的故事,有了这个馆是很好的教育基地。黎平会议不是拉开伟大转折的序幕么?儿女去学校、去部队、去打工这种‘转折’前,都要带他来这里看一下。”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 人民日报客户端 冯慧文 摄

名气聚起人气:红色文化助娄山关村特色藤编产品热销全国

在贵州省北部的娄山上,生长着一种青藤。用它编成的家具透气吸汗、舒适凉爽、轻巧耐用,藤编是娄山脚下遵义市板桥镇娄山关村村民的传统手艺。

很多人对“娄山关”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正是毛主席笔下“雄关漫道真如铁”所指的地方。1935年,红军在这里取得的“娄山关大捷”是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胜利。

2004年,娄山关村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全村人均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基本靠到沿海务工。村民马毅也是其中之一,他在广东的一家生产藤编家具的家具厂打工,学到了先进的藤编技术。

2009年,他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制售藤编产品的公司,把在外学习到的新技术和传统工艺以及本地文化相结合,创作了很多有趣的藤编产品。比如在红军长征80周年的时候,创作了一套“遵义会议”的藤小茶台组合;比如还创作了“藤归雁”,唤起了多少在外漂泊的人对家乡的回归和回望……至今,马毅已经获得了20多项外观设计专利。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许多人也开始从事藤编行业,村委会还积极引导,成立了藤编协会。据娄山关村所在板桥镇的书记彭正伟介绍,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有100多户从事藤编、年产值达1200万元的“藤编一条街”。其藤编产品有2/3都是靠实体店销售,其中大部分是被从娄山关景区上下来的客人从这里路过,顺便买走的。

“还是要依托娄山关打出旅游的名声吧,只有口碑打出去了,才能更多引进外来的经济。”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小伙儿肖英杰说。去年大学毕业,他说,80%的可能性自己未来会留在家乡创业。

“遵义会议”藤小茶台组合 人民日报客户端 冯慧文 摄

精神的传承:就算收入减少,“能带动一方是我的荣幸”

黎平会议上,中央红军决定转战贵州,除了“避实就虚”等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这里“群众基础好”。

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村民王治强,是村里第一家做乡村旅游、开农家乐的村民,他家的店叫“红色之家”。他说,红军长征路过这里的时候,这里整个村子曾经住满了红军。于是在别人的建议下,他就给自己的农家乐取了这个名字。

2015年6月到现在,村里迅速开了十多家农家乐,还有两家大的公司来这里投资。“我的生意没有以前火爆了,”他笑着说,“可我一点也不失落,作为党员,能带动一方的发展是我的荣幸。”

为了集体的发展进步,自己收入减少一点、利益损失一点,他依然开心。(冯慧文)

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