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聚焦城市服务“短板”:小区“颜值”低怪谁?

核心提示: 聚焦城市服务“短板”:小区“颜值”低怪谁?

近日,上海推出了“绿色账户”垃圾分类奖励机制,通过绿色账户网站积分兑换,现场抽取奖品。图为某小区一位居民用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积分抽中了熊猫银币两枚。人民视觉

城里人安居乐业离不开整洁卫生的小区环境。然而,小区环境脏乱差、楼道卫生没人管、垃圾分类成摆设、物资回收不方便……在不少城市小区里,这些问题就像顽固的“病毒”,不仅降低了小区“颜值”,也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高“颜值”、更舒适的居住环境离咱多远?症结到底在哪儿?

前期回顾

看病养老、消费购物、环境卫生等是城里百姓最关注的身边事,眼下城市服务在这些方面还有什么不足?居民们对改进城市管理、提升城市服务有哪些新期待?开春以来,百姓生活版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城市服务‘短板’”。其中,2月19日《“老漂族”王霞的苦恼》,报道了随子女进城的异地老人在养老福利、看病医疗方面遇到的烦恼;3月25日《社区商业够用吗》,报道了城市商业设施在网点布局、生活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不少读者和网友的共鸣。

每年交1000多元物业费,却没人负责楼道卫生——

环境脏乱,谁来负责?

“关于楼道卫生,我先后打过几十个投诉电话,最终还是没解决。”阮华去年秋天参加工作后,租住在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小区1号楼。交通便利、租金适中,是她选择这个小区的主要原因。可住了不到一个月,阮华就被楼道的卫生问题折磨得够呛。

阮华居住的这栋楼,门禁长年失修。刚走进楼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楼梯台阶上,烟头、废纸随处可见,楼梯扶手落了厚厚一层灰;楼道墙面上,多处墙皮脱落,小广告铺天盖地;楼道顶端,各种线路纠缠交错,分不清到底是网线还是电话线;不少楼层内,堆着一些陈旧家具、建材废料,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很难想象,这个看起来像是没人住的楼里,其实住着上百户人家。”阮华说。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阮华试着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她得知,这套房子的房东每年向物业缴纳1000多元物业费,按理说楼道卫生应该由物业负责。

阮华找到了物业。没想到,物业回复说,居民缴纳的物业费中,并不包含1号楼楼道内的卫生费。1号楼住户的卫生费交给了社区居委会,所以楼道内的卫生应该由社区负责。

阮华又找到社区,工作人员却说,社区把居民缴纳的卫生费交到了街道,想解决问题需要找街道办事处。

阮华辗转找到了小区所在的呼家楼街道办事处,他们说,街道城管科负责地区卫生保洁工作,只管楼外、道路清扫,不管楼内卫生。保洁队人手有限,每层楼道都打扫是忙不过来的。

楼道卫生究竟该谁负责?阮华打了几十个电话后仍是一头雾水。后来,她跟邻居打听才知道,不少住户尝试向不同渠道反映过这个问题,可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阮华的一位邻居曾因不满物业不作为,以拒缴物业费的方式“硬碰硬”,但最后被物业告到法院,被判补交物业费。这位邻居很郁闷:“如果物业把楼道环境搞好,多交一些物业费都愿意。现在交了物业费,环境还是没人管,真憋屈!”

除了楼道内卫生脏乱,小区其他地方的环境过关吗?“显然没有。”阮华说,1号楼前面有一排绿化苗木,苗木之间夹杂着烟头、果皮、塑料袋。只要风一刮,堆积在苗木中的垃圾都被吹起来,十分脏乱。在小区的一些公共道路上,狗粪、垃圾遍地,看着就闹心。

阮华认为,小区楼道属于公共区域,居民和物业之间的合同关系一旦建立,权责应该更加明确。1号楼楼道卫生没人管,正是因为权责不够明确。

“问题其实不难解决,就是明确责任主体,谁收钱谁负责。”阮华说,参照现在大多数的物业管理方式,金台北街1号楼居民的卫生费应该统一交给物业,并且由物业负责楼道内卫生。如果物业收了这份钱,仍然搞不好卫生,居民就有充分的理由维权。当居民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有更畅通的渠道反映问题,这样才可能解决小区环境的脏乱差。

明明安放了垃圾分类亭,却因为没人管理成了摆设——

垃圾分类,怎么落地?

50岁的老李住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社区北新仓小区。这个小区有10栋楼房,约600户居民。2002年,老李搬进北新仓小区时,他对小区环境总体比较满意,但在垃圾分类方面遇到了难题。

老李热衷于环保,非常注重垃圾分类处理。日常生活中,他把能回收的纸盒、瓶子、塑料仔仔细细地用不同袋子装好,不能回收的生活垃圾用另外一个袋子装好,厨房里的剩菜剩饭也会用专门的垃圾袋装好。

第一步分类做了,可扔垃圾的时候,老李发现:小区里明明有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却因为一些管理问题成了摆设。

在老李家楼下,有一个垃圾分类亭,上面清楚地写着“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并且分成了3个隔间,分别是可回收、不可回收和厨余垃圾。然而,在这3个隔间里,除了厨余垃圾隔间里的垃圾桶还在,另外两个隔间里并没有相应的垃圾桶。

在垃圾亭右侧,摆放着一个没有标示任何文字和图案的灰色垃圾桶。垃圾桶内,堆满了快递纸箱、废旧报纸,还有一袋袋用白色、黑色、黄色等各种塑料袋包起来的生活垃圾。

垃圾亭左侧立着一个蓝色的牌子,上面写着:“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个牌子下面堆满了各种垃圾,有废旧沙发、快递纸箱,还有被废弃的马桶等装修废料,堆成一座小垃圾山。

“你看看,我好不容易分类的垃圾,到底应该怎么丢?”老李说。

老李记得,这套垃圾分类设施刚安装时,管理还挺好的,不同种类的垃圾投放在相应的垃圾桶内。但时间一长,就没人管理了。

老李曾向小区物业反映过垃圾桶缺失的问题。物业回复说,厨余垃圾桶由市政部门管理,物业只负责管理其他生活垃圾,每天都会派公司的保洁工人收两次垃圾,有的地方会放置四五个垃圾桶。但有些居民不按照规定对垃圾进行分类,慢慢地垃圾桶就失去了分类功能。

老李也找过北新桥社区居民管委会,询问垃圾桶放置的事情。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说:“小区的垃圾卫生归物业公司管理,市政部门也在逐步推进更换新型垃圾桶的事,因为进度不一样,可能还没到咱们小区。”

“垃圾分类的设施花了不少钱,得真正起到作用才行。”老李盼着小区已建的垃圾亭可以更好地运作起来,该有的垃圾桶都摆在相应的地方,并且清晰标出每个桶装的是哪个类别的垃圾,“有了正规的垃圾桶,我们丢垃圾就不会这么乱了,小区环境也能更宜居。”

社区网点不愿意上门,互联网公司进不了小区——

资源回收,哪样方便?

王晨住在北京市东城区松林里社区,是一位网购达人。她网购积累的纸箱,放在家里占地方,丢到垃圾桶又可惜。她想联系一家废旧物资回收站,定期上门回收这些纸箱。

在王晨所在小区北门外有一间小板房,上面写着:“绿猫资源回收屋”。屋子的旁边堆着很多旧办公椅,一辆卡车上整齐码好了回收的旧纸壳,旁边还停着一辆回收废旧物资的小三轮车。

一位正在整理废旧物资的人员介绍,绿猫资源回收屋是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平台,东城区每个社区都有点,方便回收可再利用资源。“一般回收比较多的是纸壳和塑料瓶,还有电脑、旧桌椅、旧柜子、旧床,运行正规,有统一的管理。”

但当王晨询问能不能上门回收时,他显得有些纠结:“现在纸箱8毛钱一公斤,塑料瓶1块钱一公斤,如果你家东西太少,上门收购太麻烦,不划算。”

在废品收购人员眼里“不划算”的废旧物资,对王晨来说成了大烦恼:租住的房间本来就不大,堆在一起的纸箱占了不小的地方,影响日常起居。

针对王晨们的烦恼,一些互联网资源回收公司开始提供解决方案,闲豆回收就是其中一家。闲豆回收负责人方浩说:“不管居民有多少废旧物资,我们都愿意上门服务。”这受到不少居民欢迎。

然而,在提供上门服务时,方浩遇到一些难题:“许多小区的管理人员不让我们进社区,说我们没有回收的资格。”

方浩四处打听得知,这些小区每年会向个体回收户收取一定的费用,交了钱才有回收资格,“我们刚做这业务,本来盈利就不多,哪还有钱交给他们?前两天我们在一家小区回收物资的时候,联防队的人过来干涉。我解释说我们是正规的网上回收公司,有营业执照。跟他们回联防队交涉后,车子还是被扣了。”

王晨说,社区回收站看不上、互联网公司进不来,一些本可重复利用的废弃物,被居民随意丢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带来了二次污染,甚至形成安全隐患。“楼下常年堆着一些废玻璃、废窗户等装修废料,我每次经过都要小心翼翼。”

“希望有关部门给回收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资源回收变得更便利。”王晨说,对居民来说,废旧物资也许卖不了几个钱,但对社会来说,可以积少成多,实现资源再利用。更重要的是,废旧物资回收更方便,居民的家庭环境和小区环境才会变得更整洁舒适。

处理方式科学细致,环保成为生活习惯

社区垃圾分类,国外这样做(延伸阅读)

日本:为不同垃圾设定固定回收时间

在日本,垃圾回收的时间是固定的,错过了就要等下一次。年底市民会收到一份年历,每天颜色不同,分别代表不同垃圾的回收时间。横滨的垃圾分类手册长达27页,条款纷繁复杂。因为难以记忆,家庭主妇一般都要在厨房里放一份分类手册,随时翻阅。每一类垃圾都有相应的垃圾袋,超市售出每一样产品的外包装上,都会注明此类包装属于哪种可回收资源。养成习惯后,看似繁琐的垃圾分类就得心应手了。

瑞典:家家户户都有垃圾分类收集容器

在瑞典,各家各户都在厨房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分别收集玻璃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每条街边都设有不同分类的大垃圾箱,每家每户附近都有一个垃圾回收中心,专门收集分类后的垃圾。饭后,瑞典人会把吃剩的东西放进食物垃圾纸袋,并在上班前扔进食物垃圾箱。在瑞典,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习惯。

德国:根据住户密度决定垃圾箱大小

德国1904年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通常情况下,每栋住宅楼都有3—4个垃圾箱,分别存放各种包装物、不可回收垃圾、纸制品以及玻璃瓶。垃圾公司根据住宅楼住户密度决定垃圾箱的大小,并确定住户需要缴纳的垃圾处理费用。家电、电池、家具等垃圾采取定点收集处理。德国学校的老师和父母们会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

(陈建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