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的唐山:常青镜头中的40年
核心提示: 震后的唐山:常青镜头中的40年
(曹语童)今年82岁的常青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接触相机是在朝鲜当兵的时候,那时拍照的初衷只是因为喜爱摄影。在转业后,常青去展览馆从事摄影工作。那时还梦想着成为风光摄影师的他,跑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可40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也彻底改变了常青的发展轨迹。7月25日,记者一行走进常青老师的家中初次拜访,感受他内心的唐山精神。
这个不足一百平方米的房子里就是常青老师的“影像天地”,书柜里、椅子上、床的一角、甚至冰箱里都摞放着他的作品。常青用这上万幅作品记录了这座城市的重兴。
谈起40年前的大地震,常青说心里特别难受。震后幸存的常青和家人靠着救济粮过日,每天居住在自建的简易棚中,出入在废墟之间,常青的想法也逐渐改变。
“那时候的情况下,你还想着做风光摄影师?那是很不现实的。”他目睹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后,便看淡了名利,转而投向更有意义的事情。
地震第二天,常青从废墟中扒出相机,拍下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个家园重建的场景:解放军抗震救人,幸存者搭起简易房…从而让全世界看到了唐山人民是如何从灾难中挺立起来的。
“是大地震将我和唐山联系得更加紧密。”家园重建的过程是漫长的,但这座流淌着血与泪的城市感动着常青,自那时起,常青把自己的生活奉献给摄影,他坚持拍摄,风雨无阻,记录着唐山40年来自废墟之上的重建与发展。
世园会、曹妃甸和纪念碑....。。常青用一幅幅照片串联起唐山40年来的历史变迁,筑起一座记载着40年历史的“影像巨幕”。
而唐山这座城市,常青说他一辈子也拍不完。40年来,他靠一台相机、一辆自行车和一颗决心记录着唐山的发展和容貌。
在今天,常青老师仍谦虚的说自己还未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家。他认为要想成为摄影家中的佼佼者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
为了拍出满意的世园会照片,常青不顾烈日或凛冬的寒风,在下雪天会满怀期待的迎着大雪向世园会赶去。世园会在常青心中是唐山人的骄傲,意味着唐山已从重工业城市转变为“绿色”“环保”的现代城市。
震后的唐山也正在蓬勃的发展。常青眼中的唐山,无论是地震后过去三十年还是四十年总有新变化。
在同一地点,具有大地震纪念意义的纪念碑前,常青一拍就是40年,相片里记载着纪念碑从最初的修建到完工的每一个阶段。
常青以10年为节点,将纪念碑与城市的发展背景结合在一起。第一张的纪念碑是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第二张的纪念碑前多了花房,意味着唐山走出了地震,奔向小康;地震三十年的时候,纪念碑映在一片彩霞中,意味着欣欣向荣的唐山未来前景无量;最后一张照片有巨龙风筝在天空中飞舞,预示着唐山转型成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