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武汉抢排渍水点由162处减至11处(图)

核心提示: 武汉抢排渍水点由162处减至11处(图)

本报讯(记者张驰 实习生舒雅 通讯员黄金波)昨天市防指通报:截至下午4点半,中心城区主要路面渍水点已从本轮降雨高峰时段162处降至11处,全市逾93%渍水点及时消退。目前,全市抢排重点,已从主要路面向渍水社区挺进,抢排工作仍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目前,渍水路面主要集中在:汤逊湖及南湖周边区域共有8处,分别是洪山区雄楚大道检察院门口、书城路文治街、大市场门口、白沙洲大道工商学院,东湖高新区光谷大道金融港二路、滨湖路,武昌区晒湖涵洞、江盛路。该区域渍水,主要由于汤逊湖泵站为雨渍水唯一出江通道,本轮降雨以来一直满负荷运行抽排,但因上述区域汤逊湖、南湖、巡司河、夹套河等主要调蓄河湖水位几乎与路面持平,且周边雨渍水仍在不断汇集,河湖水位顶托、调蓄功能严重受限,造成周边地区渍水消退缓慢。

南太子湖周边区域2处,即汉阳区江城大道四新北路、国博大道地下通道。该区域渍水消退缓慢原因与汤逊湖及南湖周边区域类似。青山区21号公路石化南门段,因21号公路尾水顶托造成渍水消退缓慢。目前,市防指正科学调度汤逊湖泵站、蔡甸东湖泵站满负荷安全平稳运行;一旦汤逊湖、南湖、南太子湖等河湖水位下降,将再上应急人员、设备和措施,加快渍水社区应急抢排。

又讯:

挫折中留下进步的印记

昨天,在汉口黄浦大街武汉大道下桥处,机动车畅通无阻。

就在前一天,同一位置,许多车辆曾被渍水挡住无法前行。记者金思柳 摄

绝大多数的武汉人,在两天之内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早晨:一个大雨滂沱、积水成河;一个阳光普照,门口街巷一如往常繁忙。汹涌急骤的水情,带来那种破坏、洪荒与无助之感,在一日之间就一扫而光。面对历史罕见的暴雨天气,如果说深刻反思城市建设的不足之处是必要的话,那么总结一些应对有力的举措、值得肯定及推广的经验,同样不可缺少。

武汉水务局用“腹背受敌”来形容这座城的境遇:外洪内涝,地势过低导致江河在头顶上运行,湖泊港渠超出容量而无法排水,全年三分之一的雨水在短时间落到地面便无处可去。这是客观存在的难题,可以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武汉城市发展史的一部分。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时间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武汉人当然应该要求一次比一次做得好,而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种变化。

三年之前,武汉只能应对24小时降雨量在100毫米以内的降雨,而超过这一强度的降雨每年有七八次之多;三年之后,中心城区已经能够应对200毫米/24小时的中型大暴雨。三年之前,市区道路常有五六十处渍水阻碍交通;三年之后,此轮强降雨前期全市渍水点只有6处。三年之前,久拖不决的积水问题经常遭到市民投诉;三年之后,罕见暴雨造成的严重渍水33小时之内消退逾93%。供电供水等民生保障和快速反应,效果更是有目共睹。

这些点滴改进,背后是群众的期盼承担,是财政的持续投入,是人力的辛苦付出,是城市精神的生动体现,绝不可被忽视和跳过。更有建设性的做法是,把经受过严峻考验当做新的起点,在以往积累之上用更大决心,立足长远,查漏补缺,把规划落到实处,尽力以超前意识来弥补客观弱项。这也正是现状指明的方向。

我们不能忘记,此时此刻还有少数市民在遭受水患。从未来往回看,历史如何看待这场雨和这场雨中的城市?正如现在回望1998年,人们记住的是抗洪精神一样,我们需要留下的历史印记必须是在挫折中不断进步,既是管理手段与技术应用的进步,还有机制与理念的进步。

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