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奥血战-碉堡之城-:俄军死伤10余万获胜无意义
核心提示: 俄奥血战-碉堡之城-:俄军死伤10余万获胜无意义
今属波兰的小城普热米什尔位于喀尔巴阡山深处,是连接匈牙利平原与波兰东部、西乌克兰的交通枢纽。一战时期,俄国与奥匈帝国军队在此进行了长达133天的拉锯战,奥军虽有坚固城池为依托,怎奈后援断绝,最终不得不投降。普热米什尔的失守,令奥匈帝国门户大开,然而俄军也是强弩之末,同样因后援不继,很快在奥军反击下丢掉了普热米什尔。
战前态势
一战爆发前,为了对付强大的沙皇俄国,奥匈帝国沿着绵延1300千米的喀尔巴阡山脉布防,普热米什尔等七座控扼山口的枢纽城市全都实现要塞化。按照奥军作战计划,一旦对俄开战,奥军将从加里西亚(今属乌克兰和波兰)出发,夺取俄属波兰和乌克兰,与沿波罗的海推进的德军携手打垮俄国。然而,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早被俄国人摸得一清二楚,并采取针对性的军事部署。
1914年8月22日,奥军30个师从伦贝格(今利沃夫,属乌克兰)出发,向俄国重镇卢布林杀去。俄军先将奥军诱至设伏地域,8月25日,俄国西南方面军实施反突击,迅速粉碎奥军右翼,继而切断卢布林至伦贝格的交通线,奥军几十万人马瞬间溃散。到9月上旬,俄军毙俘奥军超过20万人,奥匈帝国东部最富裕的加里西亚省也尽入俄军之手,只剩下普热米什尔要塞还在奥军手里。鉴于该要塞控制着通往维也纳的铁路,俄军若拿不下它,就不能向奥匈帝国腹地推进,于是俄军第3集团军奉命专攻普热米什尔。
俄军第3集团军虽有15万人,但它却是个临时拼凑的野战部队,缺乏攻坚重炮,不过集团军司令季米特里相信奥军已无斗志,他不等重炮部队到来,就匆匆向要塞进军。9月17日,俄军小分队试探性攻击了普热米什尔北面的罗瓦特堡垒,这一天被视为要塞争夺战的开始。
说起普热米什尔要塞,它的建设可追溯到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时期,直到一战爆发时都没有结束,各类工事掩体随处可见,以至于被称为“碉堡之城”。奥军在此部署了约12万人,按照“重守险,轻守城”的原则,主要兵力和重炮都集中在外围的大型独立堡垒。这些堡垒的弹药库深入地下约15米,可有效抵御敌炮火打击,而露在地面以上的炮垒采用双层结构,配置各种口径火炮以及重机枪,形成密集火网,且独立堡垒之间有交通壕衔接,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普热米什尔进入战时状态后,野战工事囤积了大量弹药和粮食,射界内的树林全被砍伐一空(以免为俄军所用)。为减少物资消耗,司令部还要求没有三个月粮食储备的居民全数撤走。
战役经过
1914年10月5日,俄军用中小口径野炮轰击了普热米什尔一天,之后安排部队冲锋,一些勇敢的哥萨克骑兵冲进炸塌的奥军堡垒,但因俄军第二梯队被奥军火力切断,冲入堡垒的哥萨克要么被机枪打死,要么在白刃格斗中被刺死。战至10月7日傍晚,俄军伤亡达到1万余人,依然无法撼动奥军要塞。
10月8日,季米特里孤注一掷,把主力摆到普热米什尔北面,向那里的四座独立堡垒展开围攻,俄军采取“人海战术”,力图打开奥军防线的缺口。但奥军早就对堡垒周围的地形进行过勘察,所有炮位按事先定好的参数射击,加之俄军所能进攻的地段非常狭窄,因此奥军火力杀伤效果非常明显,用一名奥军炮兵军官的话说:“我们不用观察外部情况,只需给炮膛装弹就行了,许多火炮的身管都因长时间射击而滚烫起来。”最终,俄军第3集团军因损失过半,丧失进攻能力,只能将普热米什尔围起来,另寻他策。
当要塞之战处于僵持之际,一战的东线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奥匈帝国的盟友德国对俄属波兰首都华沙发起进攻,奥军总司令康拉德则命令波伊纳指挥的第2集团军去为普热米什尔解围。俄军为了保卫华沙,只好从西南方向抽调人马,结果加里西亚的俄军变得势单力孤,呆在普热米什尔城外的俄军第3集团军抵挡不住奥匈援军的压力,撤回桑河东岸。值得一提的是,奥军虽然解了普热米什尔之围,却在作战中消耗掉城内大部分给养物资,但谁也没在意这一点,因为当时的形势是奥军正在收复加里西亚失地,俄军似乎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奥军之所以反攻得手,主要得益于盟友德军牵制了俄军主力。当10月底德军在华沙附近的维斯瓦河会战中失利后,腾出手来的俄军向加里西亚发起新的进攻,奥军抵挡不住,纷纷退往匈牙利平原,这些溃兵临走时还不忘把普热米什尔要塞里仅存的粮食带走。11月9日,俄军第11集团军包围普热米什尔,第二次要塞攻防战拉开序幕。
与之前的统帅不同,第11集团军司令萨利瓦诺夫深知面对敌人的深沟高垒,有时候围而不打,将敌人困死是更好的方法。于是,俄军环绕要塞挖起封锁壕,骑兵则四处抄掠,粉碎奥军解围企图。随着1914年冬季来临,要塞守军的日子更加难熬,为了充饥,他们宰杀了1.3万匹战马,部队士气降到低点,许多斯拉夫族士兵干脆爬出阵地,向俄军投降,而守军里的德意志族高级军官害怕夜里被心存贰心的士兵“打黑枪”。
1915年3月13日,俄军通过土工作业,用地雷炸毁了普热米什尔北部的伊丽莎白独立堡垒,并在那里建立起可俯瞰整个要塞的观察哨和炮兵阵地,普热米什尔的失守已不可避免。绝望之下,守军司令贝格努斯塔登决定组织部队突围,哪怕冲出去一部分人也好。3月19日夜,奥军打开城门,悄悄向克拉科夫(今属波兰)转移,没想到当晚雨雪交加,道路泥泞湿滑,加之队伍里还有不少随军妇孺,哭喊声惊动了俄军,结果在俄军全力堵截下,奥军被迫打道回府,继续困守孤城。
眼见局势无可挽回,贝格努斯塔登只得下令部队自行销毁武器,拆除堡垒,然后烧毁密码本和电台,完成这些“自杀动作”后,他向俄军指挥官萨利瓦诺夫递交了投降书。3月22日上午,俄军开进普热米什尔城,摆在他们眼前的是一片废墟,城内再无任何完整的房屋,而以贝格努斯塔登为首的奥军静静地等候在道路两边,接受征服者的“检阅”,按照俄方的要求,当萨利瓦诺夫骑马经过时,奥军俘虏们依次将自己的军旗丢弃在地上,以示认输臣服。
战后评价
前后持续133天的普热米什尔战役,俄奥双方共投入40多万大军,奥军光被俘人员就多达11万人,包括102名高级军官,奥匈帝国的军事精英几乎为之一空。而俄军也在围城战中死伤了10余万人,他们在加里西亚-喀尔巴阡方向的作战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无力再向奥匈帝国腹地发动进攻了。
攻陷普热米什尔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于4月25日来此参观,他赞扬俄国军人的英勇,期待他们不久后能攻克维也纳,可是对于前线将领有关增兵的要求,沙皇却无能为力,他手里已没有多少战略预备队了。与此同时,普热米什尔失守令同盟国大为震惊,为阻止俄军继续西进,德国和奥匈帝国从别的战线抽调大批部队回援,于5月30日开始反攻普热米什尔。由于该要塞在奥军投降前遭到系统性破坏,以至于俄军难有工事作为依托,结果被德奥军队的炮火打得落花流水。6月3日,普热米什尔重回奥军之手,筋疲力尽的俄军在几天内就被完全赶出加里西亚,这意味着奥匈帝国挺过了最危险的阶段。 (毕晓普)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许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