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动产登记新规明年实施:继承房产不再强制公证
核心提示: 北京不动产登记新规明年实施:继承房产不再强制公证
从明年1月1日起,公证不再成为市民在继承房产或者接受遗赠房产时的必选项了。记者昨日从北京市规划国土委获悉,《北京市不动产登记工作规范(试行)》即将启动实施,这份规范不仅推出了多项便民措施,更让不动产公证成为办理继承(受遗赠)申请人的可选项,由其自行选择是否通过公证来继承、接受遗赠房屋。
背景:顺应时代发展
“这是顺应国家‘放管服’相关政策要求。”相关负责人称,以前如果委托他人办理业务,需要进行公证。而从明年1月1日起,境内自然人办理业务可现场委托,不需公证。
以往继承房产,必须有房产所在地公证处的继承公证书,公证书内含继承人人数、继承人各自继承份额多少等内容。继承人只有拿到公证书,房产交易中心才会给予受理并办理继承过户。相应地,继承人需来回辗转于公证处、派出所、街道办、房屋过户大厅等多处相关部门和机构,缴纳公证费,整个流程下来,既劳力劳神又增加成本。
现在,继承人可以直接去房产交易中心办理继承过户,不是必须办理继承公证了。可以所有继承人协商好各自的继承份额,拿着房产证、所有继承人身份证、户口本,被继承人死亡证明,直接去办理过户。
注意:不强制公证 不等于不进行相应查验
按照这一规定,不动产登记申请人在继承或受遗赠不动产时,有权选择公证或直接申请按有关程序进行核验和登记,继承(受遗赠)公证将不再是一项必要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保障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不要求必须公证并不等于不进行相应的审查核验。
按照现行不动产登记政策规定,继承(受遗赠)取得不动产权利办理不动产登记的,继承权公证文书不再作为必须提交的申请材料。
比较:公不公证 两种路径
未来公证将不再成为市民在继承房产或者接受遗赠房产时的必选项。那么,选择公证和不选择公证,市民接下来需要走的程序又会有哪些不同呢?
选择公证的继承人,可以提交经公证的材料或者生效的法律文书,登记部门按照原有相关规定办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考虑将提交经公证的材料或者生效的法律文书的不动产登记申请人,作为绿色通道的服务对象之一,为其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而选择不公证的申请人,则可以向档案窗口申请查询拟继承(受遗赠)的不动产登记有关情况。登记大厅将先查询此房产是否可以登记、进行继承材料查验、对申请人进行询问,经查验符合条件的进入受理、审核、公示、登记环节,即经过查询、申请、查验、询问、受理、审核、公示之后,继承了房产的申请人就可以进入登记环节,拿到房本了。
选择:短期内公证效率更高 新模式还需磨合
继承和受遗赠公证,不再作为不动产登记的前置条件,体现了对不动产登记申请人程序性权利的尊重。两种方式相比较而言,各有优势。
业内专家表示,公证的方式是已经运行了多年的模式,公证部门对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继承权关系实践经验丰富,效率更高。不公证的方式,可以为公众节约公证费用,管理部门也作出了规范的程序设计,但不动产登记人员对相关规范和程序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一种新模式的运行肯定会有一个磨合期。
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相关规定执行前,已经在开展全市不动产登记人员的轮训和相关准备工作,希望公众对这项便民举措的新探索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将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不动产登记服务。
看点:释放更多便民“大礼包”
此次,北京不动产登记新规,除了市民备受关注的“2017年继承不动产拟不再强制公证”之外,还有多条便民措施:
房产证如若遗失,遗失声明不需登报,只需在市规划国土委官方网站上刊发即可,而以往必须登报,市民需拿着登报声明才能办理后续业务。
以前若委托他人办理业务,需要进行公证。而从明年1月1日起,境内自然人办理业务可现场委托,不需公证。
同时,新规还压缩了登记办理时限,将一般登记业务办理时限一并压缩为10个工作日,查封和异议登记明确为受理当日办理,比国家规定的30个工作日缩短了20个工作日。另外还简化了补换证手续及抵押权注销登记单方申请程序,减轻了权利人的负担。
据了解,市规划国土委网站已经公布了不动产登记办事流程和各类登记业务收件标准。各区不动产登记大厅设立了咨询台和业务咨询电话,公众想了解更多服务信息,可以登录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官方网站不动产登记专栏查询。(吴海波整理 综合:新华网、中新网、京华时报、北京日报)许昌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