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久忆父亲:“浴血抵外侮 大义报家国”(图)
核心提示: 张素久忆父亲:“浴血抵外侮 大义报家国”(图)
洛杉矶当地时间9月6日,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的女儿、知名侨领张素久,这次由习近平主席颁发抗战胜利纪念章,心中既充满感激之情,又觉得无比光荣,她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抗战时期父亲浴血抵外侮,大义报家国难忘的片断。
张素久表示,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岁月里,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尊严而战,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在国内,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同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其中就有我的父亲张治中将军。
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正面大规模的抗日战役。当时,父亲主动请缨,任第五军军长,率部驰援在上海奋起抗战的第十九路军。大战前夕的2月15日深夜,父亲提笔写下一封遗书,誓言以身报国。父亲写道:“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
2月16日,父亲率部进入上海前沿,归第十九路军统一指挥,幷担任左翼总指挥。20日,日军发动总攻。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幷肩作战,密切配合,战斗极为惨烈,经过六昼夜的争夺战,日军遭受重创,由全线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再由重点进攻被迫中止进攻。
坚决抗日,民心所向
张素久表示,虽然“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期,我军因寡不敌众,没有后援,防线被日军突破而被迫撤退至第二阵线,但我军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奋战、多次击败日军进攻,使敌几易主将,数次增兵,伤亡惨重,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和海外华胞的抗日热情,充分体现了只有坚决抗日,才是民心、军心所向。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正在青岛养病的父亲不顾医生劝阻,立即赴南京就任京沪警备司令职务,积极备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八·一三”淞沪会战就此开始。京沪警备部队被改编为第九集团军,父亲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与其他各部共同抗敌。14日,日军开始总攻。15日,日本正式组织“上海派遣军”,率两个师团兵力开往上海,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战争。父亲指挥部队迎头抗击,幷出动空军轰炸虹口日军司令部。
中国军队英勇作战,使日军迟迟不能取得进展,日军不断增兵,投入兵力达30余万人,我军先后投入兵力达70余万人,会战规模不断升级。整个“八·一三”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我军与日寇反复较量、殊死搏斗,毙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坚定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亦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抗日救亡,指挥战斗
张素久表示,淞沪会战打响后,从8月13日到9月23日的40天中,父亲不顾体力精力透支的病体,废寝忘食地指挥战斗,四外奔波,身心俱疲,以至于到了步履维艰的地步,为抗日救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抗战期间,父亲还积极促进国共合作,为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西安事变”发生后,父亲力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坚决反对所谓“讨伐”的主张,幷为此作了重大努力。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时,父亲是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抗战后期,父亲主政新疆期间,营救了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产党员幷帮助他们回到延安。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作为海外侨胞,最重要的就是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极致力于祖(藉)国现代化建设及和平统一大业,推进全球反“独”促统运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坚决反对任何美化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侵略的行径,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公平正义,作出无愧于先辈的贡献。(卢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