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山区徒游记
核心提示: 缅甸山区徒游记
2012年10月,我和丈夫从巴黎来缅甸背包旅游。参观了首都仰光及古都Mandalay、Bagan后,沿盘山公路来到了缅甸山区Kalaw,并参加当地人组织的tracking,步行两天半,共七、八十公里,前往Lac Inle (Inle 湖)。
Kalaw是一个缅甸高原上的山城,海拔一千五百多米,气候宜人,平均温度在摄氏22至25度之间,比起首都仰光酷热难熬的天气,这里显然要舒服多了。
英国殖民地时期,许多英国人都喜欢搬到此地居往。Tracking一词来自英语,即高地徒游。欧洲人酷爱爬山涉水,因此tracking一词便流行至今。
因没找到其他同伴,我们便与导游Sunny出发了。
Sunny是缅甸当地人,五十多岁,瘦瘦的,个子不高,两只眼睛在凹陷的眼眶中睁得大大的,显得很精干。他能说不错的英语,他说他已当了十几年导游,英语是自学的。
他话不多,一个人走在前面,走得很快。他不走常人之路,专拣羊肠小径。
我们沿着山脊,穿过小溪,爬过窄窄的竹桥,路上伴随我们的是山坡上一、二只瞪着大眼盯着我们看的的牛,偶而出现在路旁的红红的蟹,和天空中飞过的鸟群。
当七、八只色彩斑驳的鹦鹉掠过我们头顶时,导游说“这鸟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当地人说,这是一个吉祥的象征。”
空气暖暖的,湿湿的,带着一丝高原的凉意,路边开着野花,草丛中传来一片虫鸣声和蛙声。
极目远眺,起伏的山峦之间,层层叠叠的梯田错落有致,远处的山头围绕着朵朵的云团。
深蓝色的天空好象一块不时变幻着色彩的大幕布,由深蓝变成浅蓝,又从浅蓝变成绿灰色,一抹桔红色仿佛画家用彩笔般一扫而过。太阳躲在云彩后面迟迟不肯露面,就象一位“犹抱琵琶半遮脸”的仙女,柔柔地将纤指一弹,点点金光便穿过云层,洒落在群山环抱中的山庄寺庙的尖顶上,显得格外耀眼。在薄翼般的晨雾中,点缀着若隐若现的山里人家的屋顶……
站在山头,微风拂面,大自然温馨的气息浓浓地包围着我,树木花草和各种植物混合在一起的特有的清香,渗透了我的五脏六腑。
我的胸中涌动着一种无边无际的爱,我爱这蓝天白云,我爱这青山绿水,我爱这重重叠叠、看不到尽头的田野和庄稼,我甚至爱路上这些拌脚的石块和偶而从石缝间钻出来的小小的水蛇……
我在想,大自然给予人类有多少恩惠,而人类又给予大自然多少回报呢?
我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深深地呼吸着,整个人觉得如此轻松。一种美妙无比的、超凡脱俗的感觉使我真想变成一朵白云,随风飘去……
远处的云彩一团一团的,一会儿如熟睡的婴儿,一会儿又如一匹匹奔驰的野马……
“导游说可能会下雨,我们要在大雨前赶到住宿地! ”先生菲力普在前面山头大声喊道。
中午时分,果然飘起了雨点,远处的山头变得模糊起来。
我们加紧脚步,到达了山顶小憩处,在一个尼泊尔人开的小餐馆吃了顿简便午餐。他们在昏暗的屋中用柴火烧饭,菲力普兴致勃勃地与他们谈着有关尼泊尔的话题,回忆他二十多年前去过的地方。
午饭后继续上路,雨越下越大,眼前已是一片雨帘。我们打开了雨具,将背上的背包保护好,里面是换洗衣物。
半小时后,太阳出来了,一切又变得明朗起来。导游说,现在雨季还没结束,所以还会下雨。
果然,被打湿的裤腿还没干透,天空中的乌云夹着雨点又袭来。我们赶紧又穿上雨衣,穿过一块块稻田,在泥泞的田径上抄近路赶往住宿地。
住宿地在一个小山村,村里家家户户都是木板和竹子盖的缅甸传统的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则是牛、猪、鸡等动物栖息所。
一个矮矮的、头上扎着头巾的中年男子在家中走廊上笑嘻嘻地迎接我们。走廊也可说是个阳台,有一张桌子,旁边放着几张躺椅。
他让我们在躺椅上躺下,然后他也躺在对面的躺椅上。他一句英语都听不懂,我们只能打手势交流。
也许他从未见过有亚洲女子这么远道步行而来,而且丈夫是法国人,因此始终目不转睛地看着我。
走廊旁边是一大客厅,客厅中有一装饰得很精美的佛像,前面摆着供品。
缅甸人都很虔诚,床要铺在佛像两边,脚绝对不能朝佛像,进门都要脱鞋脱袜,这是当地的规矩。
导游的儿子抱着一捧被褥,蹑手蹑脚地弓着腰,无声无息地将被褥铺在地板上,便转身到厨房去准备晚歺。
我的地铺旁有一窗户,朝外望去可望得很远。
此时天空已愈来愈暗,倾盆大雨即将来临,远处已是白茫茫的一片,隐约可见寺庙尖尖的金顶。
一个男孩骑在牛背上,缓缓地走进对面邻居家的牛棚。
我很想洗个澡,身上都被汗水、雨水浸透了。菲力普笑着说,厕所里有水龙头,还有热水,可以洗澡。我不相信,想他是在开玩笑,但还是想去看看。
走到厕所有一段石块铺的小路,天下着雨,走上去直打滑,我宁愿踩在旁边的草地上。
厕所是用缝隙很大的木板围起来的,里面有一个马桶,马桶盖坏了,里面没有水。旁边有一个水龙头,水极小。洗澡念头只能打消,好在这里气候凉爽,身上汗水差不多干了,不粘身。
导游的儿子将晚饭端上来了,他二十岁左右,老实,谦虚,显得非常朴实。
桌上点着蜡烛,晚饭有米饭,咖喱鸡块和洋山芋,还有空心菜。
雨点不停地打在屋顶上,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
外面已是伸手不见五指,昏暗的烛光闪闪烁烁地跳跃着。
“这真使我想起从前在农村插队落户的日子……”我的脑海中禁不住浮现出一幕幕的往事。
此时正是神聊的最佳时刻……
夜已很深。导游过来说:“明天一早出发,行程还要比今天多,早点休息吧!”导游和他儿子睡在房间另一边佛像旁的地铺上。
我们停止了聊天,一宿无话,沉沉地睡去。(来源:欧洲时报周刊 作者:丘林)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