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上海钢铁交易中心揭牌 提供行业企业一站式服务

核心提示: 上海钢铁交易中心揭牌 提供行业企业一站式服务

当钢铁遇到鼠标和网络,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最近,上海钢铁交易中心揭牌成立,旨在为钢铁行业上下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努力形成钢材交易和服务的“上海价格”和“上海标准”。让人感兴趣的是,该中心由宝钢集团持股90%。一个搞钢铁制造的大型企业为什么越来越积极地投身服务业?原来,近年来,“从制造到服务”已成为宝钢的重要转型战略之一。

事实上,宝钢转型恰恰也是上海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缩影。来自权威部门的监测显示,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有序,稳中有进。年初,上海确定了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的预期目标,上半年的增长处于年初预期目标区间内,且好于去年同期。尤为可喜的是,第三产业继续在上海经济增长中扮演“领跑者”角色。

转型的必然选择

这几年,淘宝等各类电商平台风生水起,业务规模、市场影响力迅速扩大,但在钢铁行业内,电商业务仅仅集中在资讯上,交易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

宝钢敏锐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机遇。“尽管钢铁业提供的是半成品不是终端产品,但在这个行业里有这么多的供应商和用户,我们希望能为行业开创一个新时代。”宝钢掌门人徐乐江说。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宝钢来说,工业化发展模式所依靠的传统要素,诸如土地、劳力、环境等已不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商务成本不断攀高,也使既有的发展模式越来越走不通。

怎么突围?宝钢决心搭建全国性、行业性的钢铁现货交易平台,促进产业融合、流通变革,提高钢铁流通的效率和钢铁服务业的水平。于是,“触网”顺理成章。

宝钢的实践也为上海经济的转型提供了一个“样本”,即依托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同样也是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然选择。据初步预计,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左右,增速快于工业增加值约5.5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70%。同时,上海经济对重化工业等高耗能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房地产业的依赖度也已大大降低。

服务业质量提升

如今,上海发展正处于新的关键时期。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服务业产出占到生产总值比重达50%,就意味着产业结构开始以服务经济为主;比重达到60%,就认为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去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60%的重要水平线。而今年上半年则牢牢站稳了这个台阶。据此可以认为,上海经济发展方式正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服务业的质量也在提高。过去,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中,比重较高的金融业和其它产业之间的集聚和辐射联系不强。如今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还是以宝钢为例,他们希望通过上海钢铁交易中心的探索,提升我国钢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在宝钢人看来,价格指数就是价格话语权。如果生产型企业对上游原材料具有话语权、对下游产成品具有话语权,同时具有融资能力,无疑这个企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同样,本月初,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白银期货夜盘交易正式上线。当夜黄金、白银期货主力合约成交量均大幅上升,分别增长了144%和32%。这也意味着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价格权威地位更加国际化,将更好发挥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这样的例子正越来越多。

以创新驱动转型

当然,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咬紧牙关,敢于担当,善于担当。

从实践来看,一方面,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好于预期,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但消费增速回落、进出口持续负增长等潜在风险开始累积;另一方面,一批改革试点初见成效,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代表的重大机遇摆在眼前。

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分析,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轨迹显示,1978-1991年间,上海曾经历过14年的经济低速发展期,年均增速7.3%,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以及城市功能调整期,由传统的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但是,随后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创新转型,上海经济连续16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面对新的关键时期,上海同样能有所作为,当好排头兵。上海必须依托“四个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创新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记者手记

一个城市,国际竞争力有多大,重要的标志是产业。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面向未来,则城市动力澎湃。

宝钢及其主业钢铁,曾经是上海产业经济的重要象征之一。如今,宝钢又开始面向未来,谋定而动,“触网”之举彰显了如今宝钢推动向服务业转型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与宝钢一样,上海的经济发展也面临机遇和挑战,各行各业要面对艰难的抉择。稳中求进,抓开局、抓推进、抓落实,上海理应继续围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城市功能提升中的作用,全方位、多视角、宽领域提升质与量。未来,服务业将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最好的“名片”。 本报记者 张晓鸣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