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起:台湾应清楚打出“和”的品牌
核心提示: 苏起:台湾应清楚打出“和”的品牌
台北论坛董事长、台湾“国安会”前秘书长苏起日前在台湾《联合报》发表评论说,台湾“九合一”炽热的选情让人不小心就被灼伤,但我更关心的是炽热选情下的冷漠。这冷漠反映的早已不是对哪个政治人物的失望,而是对两大政党的厌恶、对媒体的厌烦、对包括“立法院”在内的公权力的不满,甚至对民主制度的信心。
是的,民主制度。20几年前台湾刚走出威权,大家对民主制度充满憧憬,对台湾的未来充满希望;认为“一人一票”的“多数决”可以“选贤与能”,自由的媒体可以还给民众“知的权利”,而政党竞争则可以避免腐败,带领台湾长治久安。
苏起说,这些年我们痛苦地发现民主的实践与理想的差距是何等的遥远。实践证明,公开的“多数决”常常抵不过密室的“少数否决”;贤能人士不但逃避选举,甚至拒绝服务公职;媒体的自由竟演化成不负责任的特权,给予民众的也常常不是知识、而是偏执;在社会、在社团、在校园,“一人一票”的选举最后只制造更多的分裂、更少的情谊;而政党竞争非但不能完全消除贪腐,反而成为经济成长的主要障碍。
过去被认为是“民主模范生”的台湾,曾几何时给外界最深的印象竟然是众声喧哗、一事无成。
更糟的是,现在屋漏偏逢连夜雨,台湾除了民主失能,外部的大环境也在快速恶化。
从最近东亚情势的变化来看,台湾的经济在未来几年将会越来越边缘化,而台湾的国际形象也难以提升。。
如果台湾不认清当前民主失能及大环境恶化的双重困境,还以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台湾的前途恐将堪虑。过去台北常以“民主假期”为借口,玩弄进出红线的游戏,那个阶段恐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实力大增的中国大陆在世界多处与美国利害纠结,最近ApEC会上双方就表示要努力“管控好分歧,做到不冲突、不对抗”或“尽可能缩小分歧”。
苏起说,台湾千万不要误认华府或北京会再容忍台北操弄或跨越红线。由于台湾的“大选”后恰好是美国的“大选”前,美国尤其不会希望自己选前还要处理困难的台海问题,所以美中很可能在台湾大选前就做好管控选后变局的准备。
因此下星期选举胜负揭晓后,民众更关心,恶斗成性的两大岛内政党会不会只顾赢得“大选”,而不顾输掉台湾。其中占据关键位置的,是6年来持续以“斗”为内外品牌的民进党。它是当前全世界唯一不接受“一个中国”概念,甚至还时时向它挑战的政党。过去几年国民党尚可做为缓冲。但明年民进党如仍不转弯,必使中美启动“管控”,最终让台湾直接与中美碰撞。
鉴于内外环境的同时恶化及时间的紧迫,苏起以为此刻台湾的唯一出路就在清楚打出一张“和”的品牌。对外,台湾要的是“和”,而不是“斗”。在岛内,两大政党也该在竞争中寻求“和解”。而且内和与外和必然是互通的,不可能外和内斗或外斗内和。
本来“和”是马当局执政初期的品牌,赢得岛内外一致称许。不幸执政者后来没有积极建立“和”的论述,反而任由原本主“和”的力量涣散而不去凝聚,“和”的思想基础及政治实力就逐渐流失而沦为“拖以待变”。
盱衡当前全局,“斗”与“拖”恐怕都不是台湾最有利的出路。“斗”只会让台湾内部由分裂走向动荡,外部更将跌落不能想象的深渊,“拖以待变”只让最终摊牌时危机更大。
台湾本是海岛,民众需要较强的“安全感”。现在两岸越走越近,安全感的需求自然比以前更强烈。政治领导人有责任给人民这个安全感。同时,外界针对善变的台湾,也比以前更需要“可预测性”。台湾如在此时明确打出“和”的品牌,既可内安民心,又可外平疑虑,可说一举两得。
如能这样,两党在选后各自盘整后,可以继续竞争,但它是个良性竞争,用改革岛内民主的方案与改善外部政经环境的方案来争取民众的认同,同时试着逐步走向朝野和解。这样不但可以再度擦亮台湾民主的招牌,也必将有利于今后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关系。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