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匿名社交软件可随意曝人隐私 秘密很黄很劲爆
核心提示: 新兴匿名社交软件可随意曝人隐私 秘密很黄很劲爆
最近,多款打着“秘密”招牌的手机软件很火,使用者可以在这个软件上吐槽、骂人、自曝或暴露他人隐私,却没人知道他是谁。
有人担心,它很可能成为恶意中伤、造谣泄愤的平台。律师则表示,如果涉及侵权,一样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新鲜 软件因为匿名而走红
最近玩得非常火热的匿名社交手机软件,有“秘密”、“匿名”等,和微博、微信一样,这类软件也是“舶来品”,借鉴于国外“secret”(英语:秘密)软件。
但是,和微博、微信不一样,“秘密”主打朋友、朋友的朋友之间的匿名社交应用,他们之间的发言就像匿名小纸条。
苹果手机、安卓手机目前都可以安装“秘密”软件,下载该软件后,软件会使用手机的通讯录,登录软件,使用者会看到,发“匿名小纸条”的人是“朋友”,还是“朋友的朋友”,或者是“北京”、“上海”、“杭州”等天南地北城市的陌生人。
不管谁发的“匿名小纸条”,几乎没人知道发的人是谁,比如,某一条来自“朋友的朋友”,假设你的手机通讯录有200个人,这200个人的手机通讯录里又各有200个人,那么“朋友的朋友”就可能是40000个人中的某一个,连男女都不一定分得清楚。
类型 主要有三种“秘密”
导报记者在使用一个月以后,发现呈现的秘密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自曝隐私型。比如,有“朋友的朋友”说:“前女友特地从福州跑到长沙求复合,我拒绝了。”“我和我的好朋友说会想前女友,但我不会背叛现在的女朋友。结果这些聊天记录被女朋友看到了,很伤心,闹分手。咋办?”
一种是曝他人隐私或表达对他人的不满。“我发现了这两个人的奸情。”“我有个女同事,经常上大号不冲。”
一种是表达自我情绪,或不满,或快乐,或难过,或迷惘,或无聊。“最烦工作了,毫无意义,人干吗为难自己?”“我喜欢雨天,开车到海边,很爽。”“存了好多钱,真的,对我来说蛮多的。”
从暴露隐私方面来看,满足了“看客”们的窥私心理,但是,因为不知道发秘密的具体人是谁,这些隐私是否真实,也被打上了问号。
隐患 匿名发言,实名骂人
“秘密”设置了评论功能,涉及性的内容最引人注目,评论最多。
有人曝自己的多角恋关系:“游戏在三个人的世界里,太疲惫。跟其中两个××,和另外一个生活。”
有人曝别人的混乱生活:“你找小三找了自己同学的老婆,现在居然找自己老婆同学的姐姐,你有意思吗?”
有人曝感情出轨:“看到你又背着我,和前任有了密切联系,我也算安心了。总不能只有你玩,我不能玩吧?呵呵。”
还有人曝自己或他人的同性恋关系:“某某有人知道吗?这个称呼也是在同性恋圈的称呼哦。”
有人指名道姓地骂人、曝别人隐私,由此很多人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的朋友圈里这么混乱”,直呼“很黄很劲爆”。
上周五、本周二,厦门某单位的同性恋、婚恋、个人作风等问题,在导报记者的“秘密”圈被集中爆料,引起了一场不小的“网络震动”。
说法
有一定减压作用侵权可追究责任
使用“秘密”以后,有人觉得“很可怕”,“揭底、吐槽的一看都是熟人,可以随便攻击别人还不必负责任”。
厦门心灵空间资深心理咨询师分析,“秘密”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以匿名的身份倾吐心中的声音、宣泄内心的情绪,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但也应看到它的短处,随意不负责任地骂人、暴露侵犯他人隐私,产生负面效果。“如果有人在‘秘密’发了中伤别人的话,或者造谣、诽谤,引起不良后果,‘秘密’被找麻烦的话,这个软件一定会知道是谁的哪个号码发的,所以这里并不是一个可以真正畅所欲言的地方。”有使用者说。
还真的说对了。导报记者了解到,其实,虽然“秘密”圈里面都是匿名发言,但是要想找到发言者是谁,对于通讯部门、警方等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
福建嘉禾嘉律师事务所律师黄舟雄指出,“匿名”不可能成为追究责任的挡箭牌,发布者是可以追查的,如果涉及侵犯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等内容,发布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海峡导报记者 吕寒伟 余健平/文陈巧思/图)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